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烟火主理人 “理”的是什么?
2025-10-20 20:41 福建日报 原创

666.jpeg

鸡排哥的暖心话语、拉面哥15年不涨价的坚持、鹅腿阿姨的校园限定温暖,这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烟火主理人,近来持续走进公众视野。他们没有连锁品牌的华丽光环,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却凭着一份对小生意的专注与用心,让寻常小吃有了记忆点,也让城市的烟火气多了几分动人的温度。这场关于“烟火主理人”的讨论,看似是对街头小摊的关注,实则藏着人们对消费本质、生活温度的深层思考——这些主理人到底在“理”什么?为何能越过网红滤镜打动人心?

烟火主理人首先“理”的是品质的底线。不同于部分网红店靠噱头吸引客流,这些主理人的小摊多靠“实在”立足:拉面哥15年坚持一碗拉面卖10元,汤底熬制、面条分量始终不变,老顾客说“吃的就是这份放心”;鹅腿阿姨每天凌晨就去市场挑选新鲜食材,卤制时严格控制火候,学生评价“肉质嫩、味道正,从没偷工减料”;鸡排哥反复调试酱料配方,从腌制时间到裹粉厚度都有讲究,回头客就认这独一份的口感。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经营理论,却明白最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做吃的,品质是根,糊弄顾客就是砸自己的招牌。

更重要的是,他们“理”的是超越买卖的情感联结。在烟火主理人的小摊上,藏着太多细碎的人情味。鸡排哥能记住常来顾客“少辣多酱、切小块”的习惯,下次不用提醒就会做好;鹅腿阿姨会和学生唠几句家常,天冷时叮嘱“多穿件衣服”,学生毕业多年还会专程回来打卡;拉面哥看到熟客加班晚了,会多舀一勺汤底,说“热乎的暖暖身子”。这些不图回报的细节,让消费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顾客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还有被重视、被记住的温暖。

他们还“理”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观察这些烟火主理人会发现,他们不是把摆摊当成“谋生的工具”,而是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拉面哥说“做面就像做人,得实在”,15年里不管刮风下雨,都准时出摊,从不懈怠;鹅腿阿姨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每天只做固定数量,卖完就收摊,从不多做一份将就;鸡排哥研究酱料时,会反复征求顾客意见,一点点调整,直到大多数人满意。他们的坚持里,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对“把事做好”的执着,向顾客传递了踏实、认真的生活信念。

烟火主理人的走红,其实是人们对“回归本质”的消费需求的回应。如今不少餐厅追求精致的包装、新奇的概念,却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和服务的温度;而这些小摊没有花哨的形式,却守住了消费的核心——好的产品、真诚的态度。它们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支点”,用朴素的方式提醒我们:消费的本质不是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获得实实在在的满足;生活的温暖,往往藏在这些街头巷尾的细碎里。

从鸡排哥的暖心话语到鹅腿阿姨的温暖,这些烟火主理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主理”,不只是管理一份生意,更是打理一份品质、一份情感、一份生活态度。他们的小摊或许不会成为大品牌,却会一直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