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10月16日讯(见习记者 陈阳阳 通讯员 程仁武)近年来,秀屿区始终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沿海区位特点,锚定“水清滩净、岸绿湾美”的海洋生态目标,用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通过“建机制、立样板、强监管、重实效”四项关键举措,推动近岸海域环境持续向好,为蓝色家园筑起坚实 “防护墙”。

建机制,打造一体化海陆环卫。秀屿区将海漂垃圾治理纳入环卫一体化体系,确保海漂垃圾实现密闭运输、日产日清、集中管理。通过统筹规划,组建专职清理队伍,配备清扫设备,健全完善“垃圾收集-暂存-转运-处置”的海陆环卫衔接体系,有效促进海漂清理常态化。今年1-9月,累计清理海漂垃圾2013.31吨,其中2025年省级海漂垃圾无人机航拍平均密度(RDD)为115.03m2/km,较2024年的241.27m2/km同比下降52.3%。

立样板,推行特色化海岛模式。南日镇实行“以斤论英雄、以斤论经费”模式:以海陆海漂垃圾的清理量作为考核第三方清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将完成既定海漂垃圾清理量的比例与资金拨付进行挂钩。同时,积极探索“精准+高效”的清扫模式:一方面,督促第三方保洁公司成立10人机动清理小分队,在景区等重点区域常态化配备专职保洁员,确保重点岸段海漂垃圾“日产日清”;另一方面,结合潮汐、风向规律科学规划作业路线,实现清扫任务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助力打通海洋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

强监管,构建智慧化治理体系。沿海各镇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对保洁公司实行“清单化”考核,针对整治不及时、被上级通报的情况,按照合同对第三方公司采取扣钱扣分措施,倒逼责任落实。同时,通过重点岸段14个视频监控实时抓拍及每月1次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构建“天上看、海上巡、岸上查”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重点海域治理常态化、可视化。

重实效,健全长效化管理机制。秀屿区坚持“制度先行、责任压实”,创新建立“以评分促整改、以奖惩促落实”的常态化评估机制,组织生态环境、环卫等部门对沿海各镇海漂垃圾治理工作进行“一月一现场”,通过现场评估推动责任单位加大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工作的投入,有力提升了群众亲海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