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向新求质
福州谱写蓝色经济新华章
蔚蓝海岸边,钢铁巨轮与白色风车交相辉映;湛蓝海面上,红蓝色环保型浮球随海风轻摇,浅黄色深海养殖平台屹立不动……海上福州展现出一派崭新气象。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福州正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在海洋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记者 池远 摄
强化创新赋能,培育“蓝色引擎”
夜幕低垂,福州高新区永福股份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众多科研人员正为新项目殚精竭虑。
去年,永福股份参与承建的全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MW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在漳州东山县并网发电。此前,该公司在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上拿下六项世界之最。得益于企业在科技上的不断投入和创新,去年以来,该公司在海上风电工程以及全球新能源、储能市场上取得显著突破,接连获得大单。
厚积薄发,凭风起舞。海洋科创成为打造更高水平“海上福州”的新动力。
福州市前瞻布局海洋科创平台,设立福州海洋研究院,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培育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目前,福州市拥有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4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推动更多海洋科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福州软件园的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启动建设2年来,已落地86家企业,初步形成集聚态势。其中,既有中船蓝荟、申昊科技等上市企业,也有涉海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企业间产生化学反应,交叉合作、相互赋能、强强联合。
福州高新区虽辖区无海,却利用自身“科创优势”深度融入“海上福州”建设,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多点开花。这不仅让其在强者如林的全球海洋产业板块中占有一席之地,还为福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摸索出强劲的“蓝色引擎”,走出向海图强的“福州高新路径”。
完善产业链条,蓝色经济动能澎湃
从深海养殖平台的“智慧牧场”到无垠海面上的“绿色风车”,从海洋生物医药的“价值裂变”到蓝碳交易的“生态溢价”,福州正以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重塑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持续的投入,为新路径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海上风电为例,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已形成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
“主轴轴承是风电机组核心部件,素有风电机组‘心脏’之称。”三峡集团福建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说,“通过金风科技联合洛阳轴承协同创新,我们成功研制出外径达3.2米的主轴轴承,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船舶制造领域,福州已形成以马尾造船、东南造船、华东船厂为龙头,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依托连江粗芦岛、罗源湾牛坑湾/将军帽组团、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福州市正着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福州市工信局相关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海工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科技等相关产业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平台上配备的5G通信基站,不仅服务养殖作业,也为周边海域的渔船和旅游船只提供网络服务。”“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说。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州这座有着深厚海洋文明底蕴的城市,正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为新契机,继续在蔚蓝道路上奋勇前行。(记者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