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闽人智慧 | 原来,这就是全国“渔状元”的养成秘籍
2025-10-14 09:42 新福建 原创

图片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福州坐拥1.1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有着“耕海牧渔”的悠久传统。


30多年来,在“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引领下,福州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坚定不移向海洋要食物,深耕蓝色粮仓,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实现渔业产值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渔状元”。


连江县奇达村海域鲍鱼养殖区。


“渔状元”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一起探寻——



“福州芯”上新记



种业创新,是“渔状元”的活力引擎。


原产于浙江岱衢洋的“岱衢族”大黄鱼,堪称黄鱼界的“高富帅”,具有体态修长、肌肉结实等优势,适合深远海养殖。为此,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从浙江宁波引进该品种鱼苗,并投放到“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进行试养,最终成功繁育出连江本土的“岱衢族”大黄鱼鱼苗


“高富帅”大黄鱼在榕培育成功“岱衢族”大黄鱼鱼苗。


通过种业创新实现“跃龙门”的,还有福州的海带。


今年国庆期间,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无边海带”与“黄官1号”搭乘国际航班,在朝鲜“落户”。这批“海带芯”凭借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等优势,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无边海带”幼苗 图源:人民网 全国首批“无边海带”在连江试养成功.jpg

“无边海带”幼苗。图源:人民网 


不只在朝鲜“安家”,福州培育的各类优质海带苗还销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全球之旅”。


当前,福州大力实施水产种苗创新工程,“福州芯”领跑全国:海带、菲律宾蛤仔育苗量居全国首位;紫菜、绿盘鲍等特色优势种业全国领先;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已达86%,种苗产业年产值突破35亿元,在筑牢“种源根基”的同时,也为全国水产种业创新提供“福州方案”。


“福鲍1号”鲍鱼 图源:人民网 个大肉鲜价格实惠  福建连江5亿粒“福鲍”丰收上市.jpg

“福鲍1号”鲍鱼。图源:人民网 



大黄鱼“换房记”



“耕海重器”,是“渔状元”挺进深蓝的硬核装备。


福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福州、宁德是重要养殖区。你可知晓,在福州,大黄鱼历经了三次“安居工程”。


刚刚捕捞起的大黄鱼。图源:人民网 飞“黄”腾达、吉庆有“鱼”!连江深水养殖100万尾大黄鱼丰收上市.jpg

刚刚捕捞起的大黄鱼。图源:人民网


大黄鱼的第一套房子,是“木头房”。在过去,渔民使用木头渔排、泡沫浮球等养殖大黄鱼,然而,这类设施抗风浪能力差,一旦遭遇台风或风浪,极易被冲散,从而产生大量海漂垃圾。


图片

木头渔排


为破解木头渔排带来的生态问题,福州出台《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福州市海上养殖塑胶浮球技术要求(试行)》等,推广使用可再生的环保塑胶浮球,替换原先的泡沫浮球。大黄鱼由此搬家住进了“塑胶房”——塑胶渔排。


连江海域推广使用的塑胶浮球。图源:连江县融媒体中心


然而,无论是木头渔排还是塑胶渔排,都属于近海养殖,养出来的大黄鱼品质一般,售价不高。


于是,勇于创新的福州人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蓝——生态化、智能化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大黄鱼再次搬家,住进了“深海豪宅”。


在连江定海湾,两座长60米、宽32米的养殖平台静静漂浮于碧波之上。这是在福州从事造船行业的卢统锋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平台水深17米,养殖水体近1.6万立方米,大黄鱼在此接近野生状态生长,品质显著提升。


定海湾海域的养殖平台。 吴丹 摄


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这句话在大黄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岸渔排养殖和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易出现“臃肿肥胖”、口感较松;深远海养殖平台所处的海域水质更好、水流更急、空间更大,大黄鱼如同住进了“海洋健身房”,不断“健身”洄游,因而体形修长、肉质紧实,价格自然也翻了几番。


养殖户在“定海湾2号”上捕捞起的大黄鱼。吴丹 摄


至此,大黄鱼实现了“三迁”——从木头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深远海养殖平台;渔民也由此告别“汗水渔业”,迈入“智慧渔业”新时代。


截至目前,福州已成功下水深远海养殖平台12台(套),投放、投产数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深远海养殖水体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10%,成为全国深远海养殖集中连片示范区,为沿海地区破解“近海资源约束”提供可复制经验。


定海湾“乾动1号”和“乾动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



福州“船长”扬帆记



“走出去”“引进来”,是“渔状元”闯四海的组合拳。


从毛里塔尼亚的黑皮刀,到阿根廷的鱿鱼,再到被誉为“海中劳斯莱斯”的金枪鱼——这些来自世界各大洋的优质海鲜,如今正源源不断地“游”上福州市民的餐桌。这一切,离不开一代代“福州船长”的耕耘与开拓。


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现场上演巨型蓝鳍金枪鱼开鱼秀。叶诚 摄


福州远洋渔业的序幕,早在1985年就已拉开。当时,由13艘拖网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中国第一支远洋渔船船队从马尾港出海,赴西非海域从事渔业生产。1993年,闽江口的连江疍民扬帆出海,赴印尼海域生产,开启了福州民营远洋渔业发展历程。


1993年,连江琯头镇东升村渔民组成5对生产船队前往印尼海域。


此后,一大批“福州船长”怀揣梦想,前赴后继,兰平勇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兰平勇考察非洲、南美的多个国家后,提出要在毛里塔尼亚建综合渔业基地的构想。彼时,基地选址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荒芜一片,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没有电,就自己买发电机;建材不足,就从欧洲采购水泥钢筋,从近百公里外的荒漠运来沙石;再从国内请来建设团队……最终,兰平勇克服种种困难,在毛里塔尼亚建起了目前中国在海外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年捕捞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


位于毛里塔尼亚第二大城市努瓦迪布的宏东远洋渔业基地。图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远洋渔业,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过去,福建的远洋渔获大多需绕道浙江舟山、山东荣成等地靠岸,再辗转运回。2019年6月,随着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建设,这一困境得到根本性改变。该基地是我国第三个、福建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如今,基地核心区母港码头3至6号泊位已对外开放,年接卸货能力达70万吨,远洋渔获实现了“家门口”上岸。


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泊位。


作为全国远洋渔业发源地,福州稳步发展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远洋渔船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推动全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一粒种苗的基因优化

到一片深海的智能养殖

再到全球海域的扬帆远航

🌊🌊🌊

以海为田的福州人

血脉里流淌着奔腾的海水

基因中镌刻着逐浪的勇气

在深耕“蔚蓝”的道路上

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时代篇章


相关阅读


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在福建福州举办。《闽人智慧·福州系列》特别推出主题策划,围绕海工装备、临港经济、渔业发展三大维度,展现福州如何以千年海洋文明为纸、以现代科技力量为笔,续写蔚蓝征程上的崭新篇章。

第一期:闽人智慧丨从福船到海洋重器的蓝色传奇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福州日报社出品

作者:郑瑞洋

编辑:李艳艳、余昕红

审核:严顺龙、方婷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