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让暑气渐消,也悄然为延平乡村染上一抹微黄。田野间,渐渐弥漫起丰收的气息。穿行在秋风里,一身专业骑行装备的胡敬勇显得神采奕奕。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胡敬勇结束了在延平区巨口乡横坑村的骑行。他仔细收拾好装备,便开始整理游记。不久,一篇详细介绍横坑村地理位置、乡村风貌、骑行路线、建筑特色与人文历史的文章,发布在“元素杂坛”公众号上。
如今,“元素杂坛”已有5000多位粉丝,2024年浏览量突破80万,成为众多骑行和旅行爱好者心目中的“攻略宝地”,持续更新着大量有关延平乡村与景点的最新信息。仅“延平山村行”这一系列,就已更新至286期。
“元素杂坛”日渐被众人认可的背后,是胡敬勇十八年如一日对骑行的坚持与记录。
从为健康骑行,到为文化留痕
骑行的“起点”始于何处?
“2007年去做了体检,查出个别健康指标出了问题,夫人就督促我开始锻炼,而我选择了骑行。”谈及“不惑之年”的那次选择,南平三中美术教师、骑行爱好者胡敬勇告诉记者,18年前的他,体重超标,健康亮起“红灯”,由此开始骑行锻炼。
或是与夫人一起,或是与“骑友”同行,更多的时候是“单枪匹马”。骑行,逐渐融入胡敬勇的每个周末时光。慢慢地,他“骑”出了心得。“工作之外我都会去骑行,会发现哪里的桃花开了,哪里的稻谷又熟了。”胡敬勇逐渐成为亲朋好友的观景“活地图”,大家想观赏别样的景致,都会默契地“问老胡”。
骑行,也骑出了开阔的心胸。胡敬勇在一次赴西芹西岩村的途中,从开始在雾气中骑行,到过了一个小关口后,突然豁然开朗,阳光照进雾气,田野间已是绿意繁盛,“云浮田野间”的壮阔景象让他觉得世事“不过如此”,生活压力完全抛诸脑后。
在滚动的车轮中,时光悄然流逝,胡敬勇在骑行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快乐的元素,觉得应该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元素杂坛”由此启程,以简单记录骑行感受为主。
2010年,南平市教育科学院启动“闽北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时任南平市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现为延平区教育学会中学美术分会会长)的胡敬勇是课题研究者之一。分工时,南平市美术学会会长杨庆柳问胡敬勇:“你经常去乡村骑行,就负责一些资料的收集吧。”胡敬勇欣然同意。
承载着“健康”的车轮,有了新的任务。“在找资料的过程中,要去思考课程设计,再将设计好的课程计划实施现场教学。”胡敬勇说,他开始带着思考、研究的意识去骑行,过程中,他用美术的眼光发现乡村的内涵如此丰富——樟湖蛇灯上剪纸的运用承载着古老的闽越文化、朱地村供奉的民主尊王说明该村祖先很可能是从长汀迁徙而来、不同规模的祠堂庙宇供奉的神灵与村庄人文风俗密切相关……
从动态地收集资料,再到静态的执笔整理,胡敬勇慢慢地形成了记录“骑行所见”的习惯,“元素杂坛”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有着乡村见闻、文物保护、风俗记录等多重“关键词”且“干货满满”的公众号。而探访乡村文化也促进了美术教学,胡敬勇于2022年参加美术学科作业设计比赛,获省级优秀奖、市级一等奖,他辅导学生的美术作品也多次获省市级奖项。
近年来,随着朱子文化在南平市的传承及弘扬,胡敬勇通过骑行探访与朱熹有关的传统文化及遗存,积极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并作为南平三中该专题讲座的主讲人,推动更多学子循着他的骑行路线、心得,“对话”大儒朱熹。
“片瓦残砖,记录了岁月;行诗崖刻,承载了人文。历史真相,掩藏于枯草之下;古物之美,呈现于方寸之间。”这是胡敬勇写在“元素杂坛”一段话,也正是他坚持探索乡村的动力。
于片瓦残砖间,守护记忆与历史
“天井被称为‘四水归堂’的地方,地板上用小石子铺了精致图案,中间图案为‘天圆地方’的钱币形象。”“员墩洲村古厝众多,既有闽北建筑风格,也有徽派建筑风格。”“老城墙石块均取自周边山体。”……品读“元素杂坛”,会发现其中对古厝的描述格外详细。
“古厝就像一本书,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载体。”言及于此,胡敬勇泪光闪烁。古厝情深,正源于他对家乡樟湖的深厚感情。
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里的四知堂上,可见各朝代的捷报。
1989年,水口水电站在闽清下濮村筑坝建设,延平境内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左右,且是唯一的城区淹迁库区,为此,樟湖等十余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数百个行政企事业单位须完全或部分动迁。胡敬勇位于樟湖的老宅便面临着拆迁的命运。
“我借了个相机,拍遍了家里每个角落。”胡敬勇感慨道,拍完照片十来天后,老宅便拆除了。他自1988年考入南平师专美术专业前,一直住在老宅,那里承载着他整个童年至青年的记忆。
对老宅、祖屋浓烈的情感,以及美术人对细节的“敏感”,被投射至骑行中发现的古厝里,化作记录文字里的“细腻”与“专业”。而胡敬勇也发现,多数村民并没有“认知古厝”。“很多村民觉得保护古厝就是不去拆,但是却任由屋里的木雕、石碑等一天天被风雨侵蚀。”胡敬勇说,在他看来,古厝是可以拆的,但“古代元素”要保护起来,比如延平沙郎岩村内有一处古厝,古厝地基是明代所筑,里头还有大片的青石板铺就的路,而房子却是20世纪70年代所建。青石板便是这处古厝最值得留下来的“历史”。“一些古厝会受火灾、水灾影响,房屋被损毁,但如果能将古厝里的古砖、古瓦、古碑保存下来,就留住了乡村的历史。”
“元素杂坛”被更多人看到,也助推了延平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部分村干部看到胡敬勇写的文章,知道村里的某块碑是文物,也明白了老砖老瓦和乡村历史的联系,便投入资金保护起来。
一次骑行中,胡敬勇抵达一处古厝小憩,偶遇延平区文物保护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方听说他的名字,笑道:“原来你就是胡老师,你可是个‘延平文物守护者’。”不知不觉间,“有文化的骑行”已经被更多人关注到了。
“在夏道洋头村参观一木雕门楼时,房屋主人向我自豪地介绍那是祖上的手艺。”“太平镇杨曾村四知堂至今仍留存有上百份古时的捷报。”……谈起骑行见闻,胡敬勇的热情似乎永不停歇,他看到的是历史、是乡愁,亦是乡村里世世代代的守望。
“骑行,是记录乡愁、留住历史的一种形式,我需要做的是倾听、记录和传播。”在过去的这个夏天,胡敬勇结束了踏访甘南一带的旅行。他的足迹已经蔓延至祖国更远的地方,而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土地,去发现那些熠熠生辉的岁月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