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资讯
标题图
催不动,改不了!这样做,不炸毛!
2025-10-12 12:34 海峡教育报

既然回家了,

能不能把东西都收拾好!


没有平白无故的生气

只是有时候

身体的反应速度

快过了大脑

……

催,是催不动的

可就是改不了

本期《海峡教育报·家教有方》

邀请到

福州市陈菡心理名师工作室成员

福州第三十六中学

心理教师陈婧怡

和各位家长朋友聊聊

怎样跳出这样的循环!



PART.

01

关注情绪,关注自己


“今天一定要好好沟通!”

作为家长

我们清楚地知道

如何合理地开导自己——

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

也能够及时关注自己

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孩子

在沟通中能够潜移默化习得的心态


主要目的:引导孩子在聊天过程中呼吸逐渐放缓、身体的紧张感逐渐褪去。

阶段一:愿意表达

孩子的情绪是沮丧也好,是平淡也罢,不要刻意上前“找话聊”,反而容易增加他的防备心理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么被动些,等孩子主动“说话”,要么主动些,吐槽一些自己的日常,不要让“表达”的目的性太强——孩子容易有压力,自己也容易放不开。


阶段二:尊重自己

孩子尊重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是习惯了自己先消化一部分,再吭气,可能是觉得交给时间“消化”就行。如果关注到孩子的言行上有“想说但又不确定”的犹豫感,可以先观察,等孩子的言行表露逐渐日常化,再间接地询问情况。


阶段三:关注自己

在孩子能够坦然地表露情绪、愿意面对我们的关心时,就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以聊天的方式,慢慢陈述自己的想法、态度、顾虑等“犹豫”的过程,不强求逻辑性。


阶段四:主动解决问题

在明确孩子的言行表述相对平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提炼出孩子列举的一些解决方法。在列举的同时,不带有自己的主观建议,先确认方法,如果孩子在此时有新的顾虑,我们再提出相应的建议——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PART.

02

可以拒绝我的关心

但不要拒绝自己的情绪


什么时候会让我们有

感同身受的错觉呢?

对方比起关注你这个人

优先尊重你的情绪

面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多源于自主感被剥夺,比起被动要求,引导他看到这件事的好处,反而更能激发出他主动行动的意愿。当我们给孩子做选择的空间,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态度得到了尊重,反而更愿意配合,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时

止不住的唠叨

但平复过后,又反应过来

好像是对自己失了耐性

放宽心!放宽心!放宽心!

我们和孩子都是“过来人”

有表达不合适的地方

及时向自己和对方承认就好

聊天而已

重在过程的参与

这么想就行~



图片

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室出品


图片


记者:方格

郑琳琳

审核郑武平 林密

图片
图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