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研究贡献。
在日常生活中,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现代营养学与免疫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活性成分,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为人体免疫系统搭建 “防护屏障”。
天然的“免疫调节剂”
茶叶的免疫调节作用,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体系。经过杀青、揉捻、发酵等工艺加工后,茶叶中保留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维生素 C 等关键物质,其中前两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
茶多酚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占干茶重量的15%-25%,尤以绿茶中的儿茶素活性最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免疫实验显示,儿茶素能直接作用于人体外周血中的T细胞与B细胞。
研究发现,每日喝3-4杯绿茶,可使外周血中T细胞活性提升15%-20%,同时降低过度免疫引发的炎症因子水平,避免免疫系统 “误伤” 自身组织。
与茶多酚的 “直接防御” 不同,茶氨酸更擅长 “调节免疫平衡”。日本静冈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茶氨酸进入人体后会分解为乙胺,刺激免疫细胞对抗肿瘤细胞与病毒感染。
此外,茶叶中的维生素C也能辅助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则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对免疫细胞的破坏。
不同茶类的免疫效应
茶叶的发酵程度是影响其免疫活性的关键变量。
绿茶因未经发酵,最大限度保留了茶多酚的活性,因此在 “抗病毒、抗炎症” 方面表现突出。
白茶是茶氨酸含量尤为突出的茶类,而茶氨酸是调节免疫力的关键活性成分。
红茶经过发酵,茶多酚会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在 “调节肠道免疫” 方面更具优势。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约70%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黏膜。茶黄素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
后发酵的黑茶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了独特的渥堆茶多糖。这种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清除能力。
科学饮茶让免疫防护更有效
首先,控制饮用量与浓度是关键。
过量饮用会导致咖啡因摄入超标,引发失眠、心悸等问题,而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也要避免饮用过浓的茶——浓茶中茶多酚含量过高,可能刺激胃黏膜,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其次,根据体质与场景选择茶类。
体质偏寒、易腹泻的人群适合饮用红茶、熟普洱等温热性茶;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群则适合绿茶、白茶等凉性茶。
需要明确的是:茶并非 “免疫神药”,它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辅助性的——真正的健康防护,需要建立在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的基础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成科学的饮茶习惯,让这杯千年佳饮成为日常健康的 “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