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莆田聚焦打造“亿吨大港”,再次召开一场专题会议。
会议规格高、议题重要,市委书记、市长出席,盘点打造“亿吨大港”的具体举措、计划安排、工作进展等,把脉问诊、理清症结,要求稳定存量、拓展增量,争取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港口开发是莆田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也是未来和希望!”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在会上强调,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锚定目标、保持定力,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要明晰路径、精准发力,“形成车水马龙、繁荣兴旺景象”。要改革赋能、激发动力,“确保各项工作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要强化担当、凝聚合力,“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
话语掷地有声,目标催人奋进。进入三季度,打造“亿吨大港”正处于关键爬坡期、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此时,再次顶格调度、逐项“过堂”,进一步释放了莆田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合力建设“亿吨大港”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
莆田因港设市,必然要以港兴市。建设“亿吨大港”,是莆田站位全国、全省大局,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的重要支撑。
对于关乎全局的工作,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拿出务实举措,稳扎稳打,紧抓不懈。
开春伊始,莆田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打造“亿吨大港”有关工作,研究本地货源回流、新增长点挖潜,构建港口建设、生产、问题、政策“四张清单”。
2月17日,莆田市政府与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福建省港口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5月,《莆田市打造“亿吨大港”港航生产发展扶持政策》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印发实施,扶持范围主要涉及10个方面,通过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提速推进“亿吨大港”建设。
此次,莆田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打造“亿吨大港”工作进行再调度、再部署、再落实。
锚定目标,高频调度,顶格推进,汇聚起各方合力,莆田“亿吨大港”建设必须成功,也必将成功。
罗屿港口可停泊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巨轮(摄影/陈斌)
“工作抓与不抓,局面和效果大不一样!”
从媒体报道可知,今年以来,莆田港口发展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港口能级跃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莆田第二个40万吨级码头罗屿8号泊位等21个港航项目加快建设,罗屿港口13号7万吨级散货泊位提前1个多月完成沉箱安装。石门澳11号泊位建成投产,接卸来自山东日照港等中转的煤炭,开通“北煤南运”新通道。港口生产方面,莆田港至宁波舟山港全程物流实现首航,拓展“一船两靠”“全程物流”新模式。莆田港口首次直接出口巨型轮胎,形成“秀屿港—俄罗斯”的常态化巨型轮胎运输航线。我国首条“丝路海运”铁矿石航线累计运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八方港口首次实现转口煤炭至印度尼西亚。
1—7月份,莆田完成货物吞吐量4455.8万吨,同比增长2.82%,集装箱吞吐量达1.09万TEU,同比增长95.8%!
港产融合迸发新活力。福建LNG接收站7号储罐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开工,加快建设全国单罐容量最大液化天然气储罐。国投湄洲湾第三发电厂2×660兆瓦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关联产业链,扩大莆田港口吞吐量和储煤基地规模。上海电气风电基地投产陆上风机6.25兆瓦机型,成为东南沿海唯一海陆风机并线生产基地,大件的风机从秀屿港走水路运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项项阶段性成效更加坚定了莆田决胜“亿吨大港”的信念,增强了实现目标的底气。
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福建LNG)接收站7号储罐项目现场(图源:“莆田新闻”微信公众号)
建设“亿吨大港”,并非简单的吞吐量叠加,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强化“倒计时”的紧迫感、“冲刺跑”的责任感,奋楫笃行求实效、见真章。
再加力、再奋战,须胸有成竹、心有方向。诚然,当前距离“亿吨大港”目标仍有差距。应当对照港口建设、生产、问题、政策“四张清单”,明晰“今年吞吐量增在哪里、减在哪里”,明确“工作怎么谋划推进”,集中火力全力攻克堵点、难点、痛点。
再加力、再奋战,须手中有招、行有章法。此次专题会议已给出了明确的方法论:“工作一定要穿透到底!”通过“责任到位、机制健全、力量协同”,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主体、落到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企业,抓集疏运能级提升、抓港产适配度提高、抓货物进出港回流、抓多层次合作深化、抓通关大环境优化等,切实把存量稳住,把增量做大。
建设“亿吨大港”,承载着莆田人“通江达海”的梦想。
眼下,需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势头,把上半年的“势能”转化为下半年的“动能”,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相信只要全市上下“一家人、一条心、一个方向”,保持“穿透到底”的干劲、“破釜沉舟”的拼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就一定能推动港口“形成车水马龙、繁荣兴旺景象”。“亿吨大港”,必将在湄洲湾的澎湃涛声中傲然崛起。
我市各大港口生产繁忙,一艘满载煤炭的货轮,停靠在石门澳作业区(摄影/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