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建省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大侨务”观念、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座谈会。会议提出,要深入践行“大侨务”观念,进一步做好“聚侨力”的文章,加强对新侨和华裔新生代群体的团结引导。
当前,海外华侨新老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华裔新生代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侨社主体。他们与祖辈、父辈相比,普遍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意识更强,利益诉求更加多元,行为方式也愈发务实。面对新趋势新特点,唯有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侨务”观念,持续提升为侨服务水平,深化联络联谊,才能在巩固“老朋友”的同时,广泛深交“新朋友”。
围绕发展全局,提升双向服务水平,实现“侨”与“乡”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福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广大华裔新生代来闽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机遇。要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以提升双向服务水平为着力点,推动“侨”与“乡”互利共赢。
充分发挥华裔新生代知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完善引资引智机制。借助闽商大会、东盟华商会、“一带一路”国际华商经贸交流会等经贸平台,以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创业中华·侨智助力八闽”、中国(福建)侨界人才交流等引智活动,精准对接侨力资源。建设好福建省“网上工商联”“数字闽商”等数字化平台,加快海外侨胞专业人士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系统调动华裔新生代的资金、技术、管理、人脉等要素资源。
聚焦华裔新生代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将“知侨心、懂侨心、暖侨心”贯穿于为侨服务全过程。完善惠侨政策体系,畅通跨境商务渠道,持续打造“福品销全球”“清新福建文旅展”等品牌活动,创新推广“侨易邦”等电商平台,助力闽货出海。同时,不断优化华裔新生代回国创新创业环境,支持他们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海丝核心区、“两国双园”等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建设。在服务方式上,积极推行“互联网+侨务工作”,实现涉侨政务“网上办”“掌上办”,以法治化、便利化、数字化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华裔新生代在回国定居、子女教育、营商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强化精准施策,深化联络联谊工作,拓宽为侨服务广度与深度。
联络联谊是侨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关键。面对华裔新生代这一未来侨务主体,必须增强工作针对性,不断提升联谊实效。
摸清华裔新生代底数。加强世情、国情、侨情研判,构建系统、完整、动态的福建省侨情数据库,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深度挖掘侨务资源,为精准联谊提供数据支撑。
发挥海外侨团桥梁作用。加强对侨社规范化建设的指导,鼓励“以老带新”,引导华裔新生代积极参与侨社事务,助其融入侨团治理架构,在团结协作中增进情谊、增强认同。
不断拓展联络工作视野。用好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一带一路”主题研修等海内外闽籍青年联谊互动平台,加强与科技界、金融界、医卫界、文体界等领域华裔新生代群体的联络交往,实现联系广覆盖、交往常态化。
守护文化根脉,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绘就侨界同心圆。
文化根脉是侨务工作的坚韧纽带。面对华裔新生代“根亲”意识有所弱化的现实,更应充分发挥祖地文化、根脉文化作用,深化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深入挖掘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祖地文化资源,加强侨乡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通过组织寻根谒祖、参观考察等民间交流,借助“闽侨记忆”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持续增强华裔新生代对故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以教聚心,传承文脉。支持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涉侨高校突出侨校特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华文媒体创新发展,灵活运用“中文帮”、抖音等线上平台,生动讲述闽籍侨胞移民史、奋斗史,提升华裔新生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交流促共情。华裔新生代融通中外、联系广泛,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应鼓励他们以丰富事例、鲜明视角、生动语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国家和福建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坚信,随着一系列务实举措的落地实施,广大华裔新生代必将更积极主动融入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壮阔征程中,以赤子之心书写出更加璀璨的同心篇章。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