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承载民生底线,种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福建粮仓”的南平,制定出台了《2025年南平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提出10个方面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支持种业创新发展。南平税务部门瞄准种子研发等核心需求,呵护“小种子”孕育出“大产业”,为种植业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浦城兴浦种业有限公司,长久地扎根在这片稻作飘香的土壤之中。他们精耕于优质稻种的选育与生产,三千亩标准化育种基地在四季中安静地更迭,近百个观察品系在田间悄悄生长,这里每年能繁育出超过300吨的优质稻种。农业正在变“新”,企业也渴望更强。“我们计划推动智能化育种、攻关抗逆高产的新品种,但面临120万元的设备与研发资金压力,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涉税政策适用上也存在困惑。”企业法人林祥华表示。
在了解企业需求后,浦城县税务局聚焦企业种业周期性发展需求,开展靶向服务:在上半年育种关键期,带着种植业政策手册走进育种基地,用“田间地头小课堂”的形式,讲解科技研发费用归集要点,重点指导无开票收入期间的成本核算与研发费用台账建立;在下半年销售季,开通“线上答疑专线”,通过微信视频连线、征纳互动等形式,实时指导种子销售发票开具规范。2024年企业享受各项税费减免400万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顺利引进育种专用检测设备并完成育种设施改良。“节省下来的资金为我们育种创新注入了动力,让良种培育之路更顺畅。”林祥华表示,“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企业育种周期缩短15%,种子发芽率提高至95%以上,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并与多家大型种业公司签订长期供种协议,销售额同比增长25%。”
一颗种子,可以孕育成一株稻,也可以开成一朵花。在延平,百合的香气早已漫出山野,这里被誉为“中国百合之乡”,是全国三大鲜切花产区之一,年产值五亿元。可繁花背后,却深藏着“种球依赖进口”的隐痛。
南平市延欣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延平区百合种业振兴项目的核心企业,他们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1号”,打破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种源壁垒。如今企业正全力搭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链条,持续推广自育种球,但对于自身适用的税收政策存在疑惑,不知道是否符合政策享受标准。
了解到这一情况,延平区税务局针对百合种业研发周期长、产业链条广等特点,通过纳税人学堂为该公司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讲解农产品收购发票规范抵扣等涉税知识;同时,协助企业系统梳理百合种球研发、繁育、销售涉及的政策要点,制作《百合种业龙头企业涉税合规指南》,帮助企业精准合规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延平1号’,”公司法人邱治强语气中不无自豪,“我们正在继续培育‘2号’、‘3号’,让中国人用自己的种子,开出自己的花。”今年以来,企业申报享受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销售收入33万元。“这些节约下来的钱,我们会全部投回研发,让百合真正开成这里的幸福之花。”
当延平的百合新种在棚内静静积蓄着新的希望,八月的风已裹着荷香,吹过了武夷山麓的五夫镇。莲田层叠,农户们正弯腰采摘最新鲜的莲子,一派丰饶景象。
武夷山市喊山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五夫镇上种植白莲的大户之一。“我们合作社主打五夫白莲的生产经营,现有社员 51 人,大家平日里都埋头农活,对于发票开具、纳税申报这些事总觉得心里没底,加上合作社离城区远,来回跑一趟既费时间又耗精力。”武夷山市喊山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连松威坦言,“不过现在好了,镇上设置了税务便民服务点,我直接去那儿就能有人面对面辅导开票业务,真的太方便了!”
据了解,武夷山市税务部门积极探索便民办税新路径,选取五夫镇、兴田镇两个偏远乡镇作为试点,设立税务便民服务延伸点,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对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重点辅导发票开具、医社保缴纳等高频税费业务,切实破解了偏远乡村“办税远、缴费难、成本高” 的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税务动能。
“去年我们合作社仅申报减免的收入就有60万元,有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坚实支撑,我们不仅能安心在镇上把莲田种好、把种苗育强,还敢放手引进籽莲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全力开发莲子衍生产品了。”连松威的话语里满是干劲。
“我们将持续聚焦种植业企业发展特点,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便民服务举措上深耕细作,助力种植业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南平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