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当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文艺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文艺人才短缺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短板,既有“引不来”的困境,也有“留不住”的难题,更有“用不好”的挑战。
如何补齐人才短板?福建多地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溪岸文艺村由当地乡贤、著名雕塑家陈文令发起,通过艺术改造溪岸、打造口袋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在渔民诗人许海钦带领下,依托渔家诗歌文化、中央美院科普壁画、儿童诗歌海滩计划以及“新渔民”培育等特色项目,探索出一条“艺术+文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吸引热爱乡村的文艺青年入驻,是弥补人才短板的有效途径。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焕发新生,离不开外地文艺爱好者的加入——共有130多名新村民会聚于此。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的老宅打动了两名浙江文艺工作者,他们迁居至此并创办新知青艺社,开展音乐、舞蹈等公益培训,累计吸引全国2000多名青年驻村,其中约5%选择长期扎根,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闽清县上莲乡打造“心上莲”品牌,引进专业运营人才沐瑶,建设礼乐广场、创客中心等空间,推动“村唱”活动产业化,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除了“引进来”,还要“挖出来”。一方面,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挖掘乡土能人,激发村民的文化主体性和创造力。周宁县浦源镇萌源村的肖家涨作为制硋技艺非遗传承人,持续开展研学体验,助力当地文旅发展。漳平市推动农民画与漆艺融合,不仅提升艺术价值,也使农民画师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以艺富民。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的匡山女子诗社由村干部牵头成立,聚集了一批爱写诗、爱生活的农村妇女,她们以乡土为题材,创作出真挚动人的诗作,成为乡村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人才振兴离不开平台支撑。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依托建州美术馆湖头分馆建设,联合多所院校共建写生基地,打造艺术创作聚落,吸引30多名艺术家驻留创作,开馆一年来接待游客及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以龙岩市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级非遗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让10多名艺术家驻扎于此。
文艺赋美乡村,落实关键在人。各地应按照方案指明的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打好筑巢引才、沃土育才、搭台用才、诚意留才等组合拳,努力补齐乡村文化人才短板,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让文艺的种子在乡土中生根发芽,实现“诗与远方,就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