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一周年之际,如何“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上持续发力、积极作为,是福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闽派”文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中,奋力谱写文化文艺事业发展新华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文艺工作价值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始终贯穿鲜明的人民立场,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福建文艺事业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推动文艺工作扎根人民、服务基层。近年来,我省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推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山海情》《漫长的季节》《去有风的地方》、戏剧《侨批》《围头新娘》、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两岸家书》、歌曲《新路》《水润中华》等一批反映时代气象、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艺术供给,推动“文化进万家”“周末戏相逢”“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福建百姓大舞台”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效性显著提升。下一步,积极探索建立从省、市、县到乡镇、村(社区)的多级文艺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基层“点单”、省级“派单”、各级文艺组织“接单”的服务模式,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更加聚焦现实题材,依托全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储备库、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等工作机制,鼓励创作反映新时代福建发展成就、展现人民群众生活变迁的文艺作品,讲好有温度、有力量、有福建特色的新时代故事;更加完善资源共享,持续擦亮“艺术点亮乡村” “三浦并臻”“三泰书香”“四溪争流”等特色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和交流活动,聚力推动基层文化资源互融互通、文化事业共进共兴。
牢牢把握“两个结合”,展现“闽派”文艺魅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始终关心关注福建文化文艺事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留下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福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等交相辉映,为“闽派”文艺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近年来,福建系统推进文化资源普查与保护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福”文化、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闽派”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下一步,要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做好“四普”工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福建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时代价值;完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机制,创新海洋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深化“福”文化宣传推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文艺创新表达,支持跨界融合创作,鼓励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手段创新传统艺术新表达形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精心打造一批既彰显福建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让“闽派”文艺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持续营造良好生态,推动“闽派”文艺提质增效
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同志们不懈努力下,近年来,福建省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始终跻身前列,但福建文化文艺作品多“高原”少“高峰”现象仍突出。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人才,核心技术在机制。近年来,福建始终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持续优化文艺创作生态。建设全省文艺重点项目储备库并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集中资源对重点题材加强指导调度;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跟踪机制,对按精品标准打造的文艺项目长期跟踪保障;优化文艺作品评奖评价机制,激发各类创作主体活力,引导文艺工作者努力提升作品质量。目前,全省文艺创作呈现量质齐升、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下一步,要完善创作保障机制,优化专项资金扶持管理机制,统筹用好文艺发展、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等专项资金,精准扶持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对文艺“两新”的思想引领、创作引导和服务支持,突出对文艺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长期培养,建立健全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专业均衡、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福建文艺生力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领域国资国企、省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断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充分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优良机制保障福建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