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福州
标题图
来福州,吃鱼丸!
2025-10-08 09:06 福州晚报
图片


点点星斗布空稀,

玉露甘香游客迷。

(古代)佚名《题七星鱼丸》




南后街一家店铺

咕嘟咕嘟汤水翻滚的大锅里

鱼丸一碗接一碗捞出来

被端上游客坐得挤挤挨挨的餐桌

这一口咬得太急了

鱼丸汤汁飞溅

“哎呦”一声,是大碴子味的东北口音



你若来福州

可别忘了尝尝这鱼丸:

全国每2粒鱼丸

就有1粒来自福州

老饕汪曾祺在《一食一味》中写道:

“入口不觉有纤维,极细,而有弹性。”

说的便是福州鱼丸




老福州有鱼丸情结。谚语“鱼丸扁肉燕,乞侬(让你)骗一骗”,说的就是过去福州吃席时“夹酒包”习俗。东家备好干菜肴,以鱼丸肉燕为主,让宾客带回家去与家人共享。那酒包里的“显眼包”就是鱼丸,个头足足有小孩子拳头大。





“现在想来,还会咽口水。”“80后福州女子小珊说,童年时见父母收到大红请柬,就知道马上又能见到装着三三两两大鱼丸的酒包了。母亲总会将大鱼丸切成小块煮汤用,这样每个人都能尝到。那鱼丸的鲜香、肉馅的醇香,成了她和弟弟美好的回忆。

如今酒包少见了,但乡间办席,依然会以大锅煮的手工鱼丸为开场。亲友们风尘仆仆赶来,一人一碗,哪怕站着吃,也格外香。





家住仓山的张先生,常常会想起“卡拉恰(自行车)鱼丸”。儿时,巷弄深处传来“锵锵锵”调羹敲碗的清脆声,骑着自行车、载着食担鱼丸的小贩来了。爷爷招呼一声,小贩掀开加温箱的盖子,热气腾腾的鱼丸就递来了,撒上一把葱花、胡椒粉,再淋上几滴醋,真香!

许多福州人走南闯北的福州人,心头难舍故土一碗热腾腾的鱼丸。“美国的商场也有卖,但没有家乡味。”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福州人晓霞说,“鱼丸就是‘思乡菜’。”




鱼丸以鱼肉做外皮

以猪肉作馅,除了上酒席

更多的时候是做餐间的点心

鱼肉一般用

鳗鱼、鲨鱼、马鲛鱼等海鱼或淡水鱼

正宗的鱼丸,咬一口看看

皮归皮,馅是馅

吃起来清香扑鼻,唇齿留芳




肃威路李记青鳗鱼丸店,是传统夫妻店,开店已20多年。天还没亮,60多岁李金国和林雪莺就已起身干活,只为在6点前赶制出第一批鱼丸。鳗鱼要搅成鱼泥,黏糊糊的能挂在刀上,才算到位,然后混入地瓜粉,左手抓一团鱼泥,右手塞肉馅,虎口轻轻一挤,勺子蘸水一刮,圆溜溜的丸子就下锅了。待它浮起,便成了。





南后街的永和鱼丸,创建于1934年,是老字号,还被列入省级非遗;吉庇巷大福星鱼丸,已传承到第四代传人手上,鳗鱼丸三个一碗,以个大出名;湾边杨建清河鲜鱼丸店,是福州市区为数不多做河鲜鱼丸的老店,河鲜鱼丸由鲢鱼和草鱼搅打而成;青年会鱼丸店,是不少老台江人的心头好,鱼丸个头适中,着重呈现老台江鱼丸的标志性鱼味;琅岐可劲鱼丸店,也是个老字号,一般选择青鳗作为主料,打制出来的鱼丸很耐煮,筋道十足……




若问哪家更地道?只能说,各花入各眼,吃哪家都不太容易踩坑。对福州人来说,自己爱吃的就是最好吃的。

不过,要是让我推荐,我会引你去安泰楼。那里的鲨鱼丸,硕大如小儿拳头,是许多福州人舌尖上的童年。再转去南港“伍俤河鲜楼”,江风徐来,端上一碗淡水鱼丸,风味别致。末了,提一兜永和鱼丸归去,此行才算圆满。




除了鱼丸店,在烟火气弄浓厚的早市中,也常见售卖鱼丸的摊子。一排大竹匾上,堆满鲨鱼丸、鳗鱼丸等。摊边店里常设小桌,食客可现吃一碗,再捎些回家。市售鱼丸多包心,馅料讲究:三分肥,七分瘦,调以酱油糖。咬到馅心,鲜香满口。



上海食客JEFFY说:“我想,福州是唯一一个可以把鱼丸作为早餐,而不是作为火锅食材的城市。”北方游客“米迷谜”说,福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滔滔的闽江水,满城华盖的大榕树,还有这一颗颗洁白如玉又鲜香爽滑的福州鱼丸。



对了

“中国鱼丸看福州,福州鱼丸看连江”

在连江吃了鱼丸

有空还可以去逛一逛

位于魁龙坊历史街区的

福州鱼丸博物馆

从光影中了解“从一条鱼到一粒丸”旅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