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秋天的第一杯茶,这款久违的正味铁观音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2025-10-01 15:53 茶道CN

图片


入秋之后,空气愈发干燥,此时如果能泡上一壶传统正味的铁观音,便是顺应时节的惬意之选。都说秋燥易伤津,而铁观音茶汤醇厚甘润,入口带着自然的清甜,饮下后喉咙泛起丝丝回甘,如一股清泉滋润干燥的身心。


01/何谓正味?


“正味”之说,源于对铁观音制作工艺演变的反思。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迎合市场对高香、鲜爽口感的偏好,铁观音普遍采用“消青”“拖酸”等轻发酵工艺,并辅以空调做青及“轻摇、薄摊、长凉、轻发酵”等手段,追求绿茶般的清香与鲜爽。此类茶品虽香气高锐,但往往香气单一、滋味淡薄,且因发酵不足而易伤胃。

一批坚守传统的茶人开始倡导回归铁观音的“正本清源”。他们主张遵循古法,适度发酵,重摇重发酵,使茶叶内含物质充分转化,形成醇厚饱满的口感与持久悠长的韵味。这种追求茶叶本真之味、传统之韵的制法,便被称为“正味”。


图片


02/掷地有声


传统正味铁观音,干茶卷曲成球状或半球状,条索紧致,手感沉重,掷于盘中可闻清脆之声,俗称“掷地有声”。这种形态得益于传统包揉工艺的反复搓揉与压力定型,不仅利于保存香气,更使茶汁浓缩于内。

仔细查看干茶,色泽并非单一的翠绿或墨绿,而是呈现出一种富有层次感的“砂绿油润”——在深绿的底色上泛着如砂砾般细腻的光泽,仿佛被油润包裹,触之有温润之感。这种色泽源于适度的发酵与足火烘焙的双重作用。


图片


03/幽雅沉稳


正味铁观音的香气绝非一嗅即逝的浮香,而是如古琴余音般层层递进。闻干茶时,香气并不张扬,而是沉稳内敛的果香。冲泡过后,香气呈现高扬的花果香,馥郁持久,如兰似桂,氤氲缭绕间有如沐春风之感,沁人心脾。

茶汤稍凉时再嗅,花果香与焙火香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复合的、温暖的、令人愉悦的香味,仿佛置身于秋日果园。最令人称道的是饮尽茶汤之后,杯底仍留有幽幽香气,持久不散。

香气的纯正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工艺到位的标志,也是正味铁观音区别于轻发酵茶品的重要特征,整体而言,香气追求“幽、雅、长、沉”。



图片


04/金黄澄澈


好茶讲究色香味俱全,而汤色是内在品质最直观的镜像。正味铁观音的冲泡之后,茶汤呈现出鲜明的金黄色,随冲泡次数加深为橙黄、琥珀色,色泽明亮如秋日阳光,清澈通透,毫无浑浊暗沉之感。

这种金黄澄澈的汤色,是区别于清香型铁观音浅绿或黄绿色的关键标志,也是“正味”工艺的直接体现。细细端详,茶汤不仅透亮,还有“活性”——光线穿过茶汤时,可见“油圈”在杯壁流转,这是茶汤富含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内含物的表现,俗称“汤有油性”。不仅赏心悦目,更预示着茶汤的醇厚度与耐泡度。


图片


05/喉韵悠长


既然叫正味铁观音,那滋味就是最核心的体现。它追求的一定不是瞬间的鲜爽刺激,而是醇厚、饱满的持久韵味。入口瞬间,茶汤即展现出明显的“厚度”与“力度”,口感醇和,毫无苦涩感,犹如米汤般的稠滑感在口腔中铺展开来。

茶汤入口之后,伴随着强烈的回甘与生津。回甘自舌根与两颊涌出,而生津则使口腔始终保持湿润。最令人着迷的是其“喉韵”——一股温润的甘甜与香气在喉咙深处缓缓升起,萦绕不散,带来长久的舒适与满足感,这就是所谓的观音韵吧。


图片


06/绿叶红镶边


品鉴一款茶,观叶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如同茶叶的“身份证”,真实记录了从鲜叶到成茶的全过程。将叶底摊开细看,叶底呈现黄绿色,鲜活润泽,叶片肥壮厚实,手感柔软有弹性,用手指轻捏不易碎,展现出原料采摘成熟与内质丰富的特征。

正味铁观音最核心的工艺与特征都藏在叶底里,即“绿叶红镶边”:叶片边缘因摇青时摩擦破损,在发酵过程中发生氧化,形成一圈明显的红褐色镶边,而叶心仍保持绿色。这“红边”是传统做青工艺的印证,象征着“半发酵”乌龙茶的独特工艺精髓。


图片


07/遇见“观留香”


为了这股久违的味道,这个秋天福报茶道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观留香”的浓香型铁观音。它产自安溪县祥华乡,懂茶的人都知道祥华是铁观音的核心产区,这里气候宜人,日照时长恰到好处,昼夜温差显著,雨量充沛,土层肥厚,为茶树的生长营造了近乎完美的环境。茶叶历经8道传统制作工艺而成,其中更是采用了4遍摇青。


图片


冲泡之后,此茶香气馥郁持久,具有高扬的花果香、观音韵。汤色金黄浓艳、清澈明亮。入口甘爽带着果香,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缓慢下咽回甘持久、音韵明显。

在三、四泡后渐入佳境,其耐泡度极高,七八泡后仍能保持汤色与滋味,尾水清甜。冲泡后叶底柔软肥厚,绸面光泽叶底完整,香气甘纯。饮毕身心舒泰,毫无燥热或锁喉之感,反而觉得通体和畅。


图片


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大抵就是“观留香”给我的最大感受,也是那股久违的滋味,仿佛每一口都在与传统工艺的对话,喝的不仅是茶,更是时光沉淀下的细腻与温润。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