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文物似乎总与“大城市博物馆”“高精尖展柜”绑定,可南平建瓯这座闽北小城里,一件曾被当成“废铁”的200斤大家伙,却凭着一段“逆袭故事”,在全网掀起了一场文化热潮——这背后,正是“小县城大文物·福建建瓯篇”系列内容的出圈魔力。
近日,随着系列内容的持续发酵,一组亮眼数据新鲜出炉:“小县城大文物·福建建瓯篇”累计传播量突破1266.7万!这个数字不仅是对建瓯文物故事的认可,更创下了“小县城大文物”专栏开设以来的关键纪录——微信与微博两大核心传播平台的传播量,双双刷新历史最佳战绩,让“小县城里的国宝故事”真正走进了千万网友的视野。
而这场热度的“引爆点”,当属微博上那个充满悬念的话题——#福建挖出200斤铁疙瘩竟是国宝#。起初,网友们带着“挖出来的铁疙瘩能有啥稀奇”的好奇点进话题,却被文物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这哪是什么“废铁”,竟是南宋时期的青铜鼎,不仅造型厚重古朴,更承载着建瓯作为古代建州的历史记忆。话题热度一路飙升,成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42位、社会榜第24位,单平台相关内容阅读量就高达1073.9万,成为网友们热议的“文化爆款”。
不止微博,多平台的传播矩阵更是让这份热度“全面开花”。在微信端,一篇篇带着温度的深度报道,将青铜鼎的发掘过程、历史价值娓娓道来,收获了42.3万读者的关注与转发,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原来我们小县城也藏着这么厉害的宝贝!”视频号上,文物发掘现场的片段、专家解读的短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打动观众,播放量达到16万;快手平台上,接地气的讲述风格让文物故事贴近大众,吸引5.4万网友互动点赞;B站的年轻用户则围绕青铜鼎的工艺、年代背景展开热烈讨论,相关内容播放量达3.5万;抖音上,简短有趣的“文物小科普”也收获了2万次分享,让不同圈层的网友都为这件建瓯国宝停下了脚步。
从田间地头的“意外发现”,到实验室里的精心修复,再到全网千万级的传播热度,建瓯这件青铜鼎的“出圈”,其实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小县城从不缺文化宝藏,缺的是让它们“说话”的机会。“小县城大文物”专栏做的,就是搭建这样一座桥梁——用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小县城里的文物故事讲生动、讲透彻,让那些曾“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瑰宝,凭借自身的魅力惊艳众人。
如今,建瓯的200斤“铁疙瘩”火了,但这绝不是终点。在南平,还有不少像建瓯这样的小县城,埋着数不清的历史印记:武夷山城村汉城的秦砖汉瓦、建阳水吉窑的宋代黑釉盏、松溪湛卢山的千年铸剑遗址、光泽池湖遗址的远古石器……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带着好奇与敬畏,去发现、去倾听、去传播这些小县城里的“大文化”,让更多人看见:文化的力量,从来不分城市大小;历史的精彩,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