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明确了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简称“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供了一个基本成型的框架。但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造成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市场则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两者相辅相成,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局部利益搞“区域壁垒”“政策洼地”,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变相保护本地企业,阻碍了商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有的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滞后,劳动力跨区域就业仍受户籍、社保等限制,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存在“玻璃门”“弹簧门”,导致要素资源难以向效率更高的地方集聚;还有的市场监管存在“九龙治水”现象,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监管规则不统一,企业面临“多头检查”“重复审批”,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负担。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堵点难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基础制度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平等的制度待遇;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政策协同、监管协同、服务协同,消除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高效集聚。
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深化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理解与实践,强化“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的意识,尊重市场规律,不越位干预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始终把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主动倾听市场主体的呼声,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真正将“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支撑。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