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让城市成为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沃土
2025-09-25 19:45 新福建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集合、经济活动的枢纽,更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生命品质的广阔舞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其终极关怀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个性潜能和社会关系的整体提升与和谐统一。笔者认为,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需从以下四个维度着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温度的城市生态。

 image.png

       营造宜居宜业的“空间之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植根于健康的身体和安稳的生活。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是一座“宜居”之城。这意味着它要提供清洁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充足的绿地公园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当市民不必为拥堵的交通、污浊的空气和昂贵的住房而焦虑时,他们才有精力和心情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从“公园城市”理念的实践,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都是在将城市空间从服务于“车”与“经济”回归到服务于“人”本身,让市民能够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同时,城市更应是一座“宜业”之城。它需营造一个公平且充满活力的就业创业环境,为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士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契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当既是金融巨擘的竞技场,也是街头艺人的舞台;既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传统工匠的传承所。这种多元、包容的经济生态,确保了每个人都能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尊严与发展,使城市成为梦想的孵化器,而非仅仅谋生的场所。

构建繁荣共享的“文化之城”。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文化人、精神人。城市的现代化,绝不能以文化的沙漠化为代价。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必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和蓬勃的当代文化活力。保护历史街区与古建筑,并非将它们封存为标本,而是赋予城市可触摸的“集体记忆”,增进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建设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不应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而应成为向所有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让艺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激发每个人的审美潜能与创造热情。当市民在忙碌工作之余,能便捷地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精神世界便会愈发丰盈,人生的广度与深度也将随之拓展。

培育终身学习的“教育之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依赖于持续学习的能力。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学习型城市”。这不仅体现在拥有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在于将学习的理念渗透至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它体现在从优质的学前教育到均衡的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起点公平保驾护航;它体现在面向所有年龄段的职业培训、技能提升课程,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变革;它还体现在社区大学、在线学习平台、科普讲座等非正式教育形式的普及,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正如有教育家所言,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推而广之,整座城市都应成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学习共同体”。当城市为市民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和支持系统,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完善自我,从而实现持续的、动态的全面发展。

塑造和谐共治的“社会之城”。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个和谐、包容且鼓励参与的社会环境。

首先,城市需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打破户籍、身份等壁垒,促进新老市民深度融合,营造‘来了就是本地人’的包容氛围,让每位居民都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其次,要积极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鼓励市民参与。从社区的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到城市的规划建设、政策制定,都应搭建有效地参与平台,畅通表达渠道。当市民不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时,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将被极大激发。

归根结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是提供人的全面发展所需。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经济指标的攀升和城市天际线的变化,更要关注每一个具体居民的获得感、幸福安全。一座理想的未来之城,应当是物质空间、文化生活、学习机会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体,它既能安放人们的身体,也能滋养人们的心灵;既能承载个人的梦想,也能凝聚社会的共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