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漳州,有林、徐两个特殊的家族,用跨越百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自20世纪初的山村讲台直至今日的现代化课堂,四代人中有20余位教师薪火相传,累计教龄突破500年。林、徐两个家庭于1992年同时被评为省优秀教育世家。
家族成员以前曾在抗战战火中以树皮为纸、以竹枝为笔,守护文明星火;现在则在和平年代以讲台为舟、以粉笔为帆,引航知识之海。
抗日烽火中的传道授业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过去数十年了!”教师节前夕,在福州市鼓楼区五凤兰庭小区里,85岁的林慕理小心地从抽屉里拿出版画家郑昆松先生所创作的以其父亲林钦慈为原型的版画作品《老园丁》,感慨万分。
版画家郑昆松以林钦慈为原型创作的作品《老园丁》 (资料图片)
林钦慈是漳州平和人,1916年出生。20世纪30年代,从漳州寻源中学毕业后的林钦慈,怀揣“教育救国”信念回到老家平和,走进五寨小学任教。
林钦慈有学识、有爱心,很受学生的喜欢,许多村民纷纷把孩子送进他的班上就读,而他不负众望,认真执教,当年受县督学表扬。消息悄然传开,请他任教的聘书从四面八方飞来。后来他先后在坂仔心田小学、高坑小学、小溪梨林和湖田小学担任过教导、校长。
“父亲就是在那个年代与母亲相识的!”林慕理说。1938年厦门沦陷,战火纷飞中,年轻的蔡室容随其父母从厦门逃难到平和,蔡室容之前在厦门是初中毕业生,在那个年代算是“知识分子”了,于是先后在山格、宝丰、湖田、梨林等乡村小学任教,后来与林钦慈相识相知,最终结为连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包括林钦慈在内的许多教师用心写教案,以竹枝代替教鞭,在闽南山坳里播撒文明火种。
虽然是在山间小学里任教,但林钦慈追求知识的理想一直没动摇,深埋在心中。
1944年盛夏,抗日胜利的曙光初现,已有两个孩子的林钦慈作出惊人决定:徒步300公里赴三明永安赶考。他背着干粮从平和出发,穿越漳州、华安、漳平,历时4天,考进当年全国仅有的3所音乐高等学府之一,抗战时从福州内迁至永安的福建音乐专科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父亲顺利考上了,在那里,他师从缅甸归侨徐志德教授学习小提琴。”林慕理说,不久后,抗战胜利了,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及所有学生都迁回福州。
“1947年,父亲在音专毕业后婉拒福州一中任教机会,执意返回平和,继续与山区的学生们在一起。”林慕理说,父亲满心都是母亲在昏暗油灯下为学费省吃俭用的身影。
回到平和后,林钦慈先后在平和文成中学、新民中学、平和一中任教师,他教音乐、生物、化学多门学科,科科教得好,加上他会搞幻灯、自制教学工具等等,被人称为“才子”,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钦慈在平和一中32年任教生涯中,上了3.6万多节课,从未无故缺一节课。林钦慈先后被县里推选为福建省第三次工人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60年获评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教龄合计37年。
“父亲、母亲都是老师,而且他们又很重视教育!”林慕理说,他家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在耳濡目染下,兄妹中有5人先后走上教师岗位。
“包括我的爱人也是教师!”林慕理说,1992年,福建省教委在全省首次评选“优秀教育世家”时,他们家的成员以8人任教、教龄100多年成功上榜,系平和县首个省级“教育世家”。
两个教育世家的世纪相逢
“爸妈,我们来看你们了,最近我们工作都较忙,久没来,莫见怪!”周末时分,林慕理的儿子林强及儿媳徐玲,提着水果点心来看望父母。
林强现为福州第六中学校长,其爱人徐玲则为福州仓山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
“徐玲还有一层身份,是我父亲恩师徐志德的孙女,而且他们家也是1992年首批评上的‘优秀教育世家’。”林慕理笑着说,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巧合。
徐志德教授的传奇经历犹如一部南洋教育史诗。其祖籍漳州龙海,清末他父亲徐保富远赴缅甸谋生,在那里赚了钱后,创办华文学校守护文化根脉。12岁的徐志德师承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玛利奥,大学毕业后留缅甸仰光大学任教并兼任仰光电台的小提琴独奏演员。1942年日寇占领仰光,徐志德夫妇带着琴回到祖国,在迁移至永安的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延续音乐教育事业,并在任教过程中多次参加抗战演出。
抗战胜利后,随省政府回到福州的徐志德,曾在多所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在福州一中、英华中学任教英语,在协和大学教音乐直至解放。
从1952年参加了师大艺术系的筹建工作直到75岁退休,徐志德老师的大半生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福建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批大学中学的教育教学人才。
同样是热爱并投身于教育事业!徐志德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其妻子王鼎芬在福州第十六中学当了31年的英语教师,他们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中也有人是教师,他的大儿子徐学音和媳妇姚至菁(徐玲的父母)退休前均在漳州三中任教,徐学音还任该校副校长直至退休,夫妇两人教龄合计达60年。
从小接受爷爷的熏陶,徐玲小提琴拉得很好,其从福建师大音乐系毕业后,进入仓山第一中心小学当音乐老师,徐玲妹妹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现在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任教,她们成了徐家第四代园丁。
当年,获知孙子谈恋爱了,林钦慈很开心,晚年时能见证孙子成家立业是一种幸福,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子的对象居然是恩师的孙女,让他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林、徐两个教育世家自此联系在一起,共谱新的教育篇章。
2002年的婚礼现场,林强与徐玲交换的不仅是婚戒,还有红色的“福建教育世家证书”,他们的书房里,存放着林家家谱和徐家珍藏的乐谱手稿。
“我和丈夫都出身于‘教育世家’,所以共同语言比较多,我们经常聊教育,一起研究音乐作品,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成就感到开心,对一些有天赋的学生进一步关注培养等。”徐玲笑着说。
20位教师书写教坛传奇
“我已退休多年了,由于儿女们都在福州工作,所以我和老伴也搬到福州养老了,平日里闲暇时,我应家乡抗战老兵请求到省、市档案馆查找资料,让他们的待遇得以落实,有时也写写平和老家的一些乡土回忆文章,倒也怡然自乐……”
“教鞭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作为林家第二代教师的代表人物林慕理,1966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后,起初分配到芦溪保健院工作,几年后被组织上调入平和三中、平和一中任校医,后来又兼任生理卫生、化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在那个穷困的年代里,他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免费给群众进行白内障和唇裂修复手术,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其后在平和六中任校长、书记,后调至县教育局工作直至退休,合计教龄34年,先后被平和县评为优秀团干、县卫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漳州市优秀工会干部,1993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光荣称号。
翻开林慕理家族的教师名录,仿佛展开一幅教育版“清明上河图”:其妻子郑洪英退休前在平和一中任教,系平和县优秀教师,教龄24年;弟弟林慕哲在漳州技工学校平和分校工作,教龄26年;弟弟林慕新在平和育英小学任教,教龄35年;妹妹林丽娜在三明化工厂子弟小学任教,教龄22年;妹妹林丽雪先后在平和一中、平和西林小学任教,教龄17年。
“1992年,我们家被评上‘优秀教育世家’时,共有8名成员任教,教龄总和是170年。”林慕理说,这份荣誉给了家族后辈子孙莫大的鞭策,这30多年来,后辈子孙谨记祖辈的教诲,不忘初心,陆续走上三尺讲台。
在第三代教师梯队中,林慕理共育有一女二男,其中两个孩子林岚、林强大学毕业后都成为教师,林岚现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是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获评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林慕文的女儿林琳在平和县小溪中心小学任教,2015获“漳州市小学音乐学科十佳优秀教师”称号;林慕文的儿媳妇陈璐在福州恒一高级中学任教;二妹林丽娟虽然不是教师,但其培养的女儿郑晓静却是教师,在福州市侨园小学任教。
“师道传承,家风延续,祖辈的教育情怀让后辈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儿子和外甥现在都在师范院校就读,明后年毕业后,将陆续走上讲台,当上光荣的人民教师。”林强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同为“教育世家”的徐家后辈也有年轻一辈走上讲台,传承这份崇高的事业。
“经过30多年,加之又有年轻一辈走上讲台,现在我们家族教龄已超过330年,如果再加上姻亲徐家,从教成员达到20多人,教龄超过500年。”林慕理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