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莆田
标题图
莆田:海上建桥、绿色施工 护航沿海重点能源项目
2025-09-19 12:00 福建日报客户端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9月19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阮赐义 许晖烨 朱清霞)9月18日,莆田市秀屿区后海围垦海域的220千伏上庄—天云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有序进行桩基础浇筑作业。

莆田地区电源类型丰富,是福建重要的新能源送出基地。截至8月底,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达955.1万千瓦。随着莆田埭头、平海半岛地区新能源的迅速发展,预计到2026年年底,莆田可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80万千瓦。

上庄—天云线路工程是福建“十四五”电力规划的重点工程,也是福建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的标杆项目,投运后将成为莆田地区沿海风电电力输送的重要通道,支撑平海湾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并网,满足超5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接入需求,同时改善地区电网与电源结构。该工程于今年年初开工,线路全长21.9千米,途经莆田五侯山、大蚶山风景区及后海围垦海域等重点环境保护区。

据了解,上庄—天云线路工程后海围垦海域段全长900米,需要在海上组立2基铁塔,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难点。海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水质敏感且生态脆弱。如果采用传统的填土围堰方式组塔施工,不仅需要运输大量土方,还会挤占海域空间,影响海域生物的栖息环境。如何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组塔施工的首要挑战。

对此,莆田供电公司联合参建单位、监督单位各方,明确绿色施工责任清单,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联、协同推进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的工作格局。“针对2基位于海域的塔基,我们从工程设计筹备阶段就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施工的原则,最终确定了修筑钢栈桥及施工平台、安装钢护筒的方案,替代传统的填土围堰施工方式,从根源上降低污染风险。”工程业主项目经理唐建新介绍。

在后海围垦海域施工现场,长252米的钢栈桥将陆地与海上的施工平台连接起来。每个海上施工平台均采用模块化钢结构搭建,面积共1800平方米,可容纳钻机、起重机等设备开展作业。“钢栈桥和施工平台都采用了可拆卸、可回收的钢结构,施工时不需要开挖海底土壤,完工后拆除也不会留下废弃物,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对海域的侵占和扰动。”现场负责人吴松洋介绍。

钢护筒的应用也为控制海域污染加上了一道“保险”。在每基铁塔的基础施工点,直径1.8米的钢护筒垂直插入海底岩层,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空间。“钻孔时产生的泥浆会被限制在钢护筒内,再通过专用管道抽运至陆地处理场,不会外溢到海域中。”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林城辉介绍,“我们还在钢护筒顶部安装了泥浆循环监测装置,实时监控泥浆液位和压力。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装置会立即发出告警信息,确保污染零泄漏。”

为进一步提升环保效果,施工团队还配套采用了泥浆集中收集处理装置。钻孔产生的废弃泥浆经脱水、固化处理后形成干燥的泥块,方便循环再利用。泥浆处理过程中分离出的清水经检测达标后可在施工中再利用,实现了污染物的循环处理。

上庄—天云线路工程部分位于山地丘陵的塔基周边地表土层薄、植被复绿周期长。莆田供电公司应用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将微生物、土壤与草籽按照科学配比相融合,解决了常规播撒草籽后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慢、养护难的问题,减少了30%的灌溉用水和20%的人力投入,植被恢复效率达90%以上。

目前,上庄—天云线路工程后海围垦海域基础施工已完成钢护筒的安装和钻孔作业,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要求。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