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泉州发现宋代石刻,70多字补史之缺
2025-09-17 17:47 泉州发布

惠安发现750岁南宋石刻

县博物馆:为研究南宋末年的军事防御与地方治理提供了珍贵实物

青海发现“尕日塘秦刻石”引起世人瞩目之际,泉州也发现了一方宋代石刻,石刻全文70多字,披露了宋元泉州丰富的历史信息。

近日,泉州市惠安县紫山镇蓝田村发现一方南宋德祐年间(1275)石刻,距今已有750年历史。石刻由隅官魏桂华题写,赞颂判县赵公、判丞刘公修筑三关的功绩。

惠安县博物馆表示,这方为该县少见的宋代石刻遗存,为研究南宋末年的军事防御与地方治理提供了珍贵实物。

苏先生清理石刻表面的泥土青苔(闽行者摄)

德政碑记录“时代风云”

蓝田村系紫山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惠安西部山区,与洛江区河市镇接壤,周围群山连绵,层林叠翠。村形呈狭长盆地状,俗称“田船”,因“田船余甘”闻名遐迩。元明时期,田船属民安里十七都,清代划入黄田铺。大概于民国时期,以唐代李商隐诗“蓝田日暖玉生烟”雅化改为今名,当地也有蓝田堡,可能得名于此。

据了解,村里保留有古厝群、石青蛙、革命烈士陵园等。在蓝田村墓殊自然村,曾发现明代石刻、清代石桥及石刻,还有刻着菩萨图案的小石塔,疑为宋元时期遗存。

经测量,石刻为阴刻(图案或文字呈凹形),高约1.95米,宽1.45米,最大的字径22厘米×27厘米,楷书。全文70多字,在未拓片的情况下,有部分文字难以辨别。

拓片专业人士在工作中

当天上午10点左右,拓片人士开始拓片,软毛刷清除石刻污垢,刷浆水,宣纸覆盖于拓印面,毛刷扫平,轻扫消除气泡,定型,晾纸,上墨……经过七八小时的连续工作,下午5点多,拓片基本完成。

经过“闽行者”先前的考证及拓片后,石刻内容得以呈现:

歌咏判县赵公判丞刘公德政

猗欤明府 佐有蓝田

捍禦险要 思患未然

维此三关 砦于山巅

告成厥绩 寔萃弍贤

如山斯峻 如石斯坚

载歌载纪 願永其传

德祐改元良月隅官魏桂华敬识

石刻拓片后的内容呈现

据介绍,“判县”或为知县,是县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官职最早出现于宋代,南宋时期已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职务。“判丞”,或为“判县”助手,类似于古代县级行政机构中辅佐县令的副职官员“县丞”。

泉州知名文史爱好者“闽行者”表示,德政碑,又称遗爱碑或者去思碑,是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是常见的碑记之一,惠安至今存有多处德政碑,如科山报德祠《刘望海功德碑》、辋川妈祖庙《邑陈侯德政碑记》等。

石刻落款中的时间,德祐是南宋宋恭帝使用的年号,对应公元1275年至1276年。史载,南宋朝廷在德祐年间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最终于1276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

“猗欤”是叹词,表示赞美。“明府”是对地方官员的尊称。早前蓝田村地名“田船”,颂诗里面出现的“蓝田”是否指现在的蓝田村,存在疑问。有当地人士认为,古时这片区域(山脉或小村落)或有“蓝田”之名。

“捍禦险要,思患未然”,指的是守卫险要之地,防患于未然、防止敌人来袭。

“三关”指险要关隘,“砦”同“寨”,指军事营垒。关于“三关”之说,网友“谷雨”称,1276年元将唆都“自泉州涂岭入寇”。当地族谱记载赵、刘二公“率乡兵拒敌于蓝田”。而关隘(遗址)可能为蓝田寨、虎窟隘、涂岭关。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进一步考证或权威证实。“闽行者”认为,“三关”为了抵御元军有可能,但从地理位置来分析,防患盗匪可能性更高,宋代洛阳桥建成以后,这些旧路比较少人走,只有作奸犯科之人跑到山里落草。

“告成厥绩,寔萃弍贤”,意为当下完成的功业,实赖二位贤才(赵公、刘公)之力。

“如山斯峻,如石斯坚。载歌载纪,願永其传”,意为“(功绩)如高山般巍峨,如磐石般坚固。歌颂你们的功德,愿政绩永传后世”。

至于赵公、刘公是谁,“闽行者”表示,资料有限,明清《惠安县志》并无德祐年间有关知县的记载,石刻上“判县赵公”“判丞刘公”的身份不明。

也有人士推测,“赵公”或为南外宗正司的皇氏宗亲。南外宗正司是宋代管理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机构,始设于崇宁元年(1102),初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宋建炎三年(1129)迁至泉州,司署设于古榕巷水陆寺。南外宗正司随着宋室南迁后规模扩大,辖宗室人口由建炎初年的300余人增至绍定年间的逾两千人。南宋末年元军攻泉时,建筑遭焚毁,遗址在元代改建为织染局,明代迁址后仅存遗迹。

“闽行者”表示,这方石刻是南宋德祐改元良月(1275年农历十月),隅官魏桂华勒石颂扬判县赵公、判丞刘公在地势险要的山巅修建三座关隘功绩的石刻,迄今已有750年历史。全诗采用《诗经》四言古体写成,语言凝练,庄重典雅。

宋代石刻在惠安遗存不多  

“闽行者”表示,惠安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县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宋代存留下来的文物极少。

惠安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得悉蓝田发现南宋石刻,也十分惊喜。宋代石刻在惠安遗存不多。蓝田村地处偏远,这方石刻没有收录进历次的文物普查中。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这方石刻的发现确属意外之喜,不仅丰富了惠安的文物古迹内容,也为研究南宋末年的惠安、泉州的军事防御与地方治理提供了实物依据。

其表示,第一本《惠安县志》为明代嘉靖年间编撰,包括后续的县志,对于明清时期的主政官员记录较翔实,但对明代之前的主政官员鲜有记载。石刻所载的赵公、刘公身份及相关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也在此感谢包括‘闽行者’在内的广大文史爱好者对发掘保护、丰富传承惠安文物古迹作出的贡献!”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