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福州
标题图
福州西湖:水下种“森林”“明珠”更耀眼
2025-09-17 10:07 福州日报

升级版植物净水行动在西湖铺开

水下种“森林”“明珠”更耀眼

依靠水生植物治理西湖,是古今福州的“经典”治水课题。唐宋时期,西湖就有种植荷花净水的传统;过去十年,园林部门在沿湖区域培育过鸢尾、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吸附氨、氮;如今,一场升级版植物净水行动正在西湖铺开。记者16日从市住建局获悉,8月以来,西湖公园通过引种矮化苦草等方式,打造“水下森林”,让西湖水体透明度持续提升。

施工人员正在种植苦草,用于改善西湖水质。记者 包华 摄

左海公园可见清澈湖体

西湖片区初雨控制及水环境提升工程,是今年福州治理西湖的重要手段之一。

据了解,目前该工程在左海公园内设置了4片试验区,其中两片分别位于知心湖和碧波舫影两个景点旁。过去一个月,两片试验区均设置了围挡,根据相关计划展开一系列试验。

现场施工负责人云学博告诉记者,试验区内的施工团队分为两个班组,一组负责改良湖底土壤,种植矮化苦草;另一组负责清理湖面垃圾,并采用生态技术控制片区内各种鱼类。

16日下午,记者来到左海公园施工现场探访,从空中俯瞰湖面,试验区内水质清澈,可以看到新种的水草和湖底的泥土。

“从8月14日到现在,我们在95256平方米的区域内完成了底质土壤优化改良和生态控鱼,另外还设置了长450米的生态围隔。施工完成后,要同步进行养管,以这种生态绿色的方式,持续改善西湖水质,特别是湖体的能见度。”云学博说。

持续探索 提升湖水透明度

如何提升水体透明度,是如今西湖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提升西湖水的透明度,需要“治本”,要让西湖构筑一套自适应的生态系统,在静水环境中实现水体的自我净化。因此,“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成为福州市相关部门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两年,福州市相关部门专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在西湖选取了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水域作为试验区,通过水质处理、水生植物种植等多种方式进行试验,探索西湖透明度提升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在水生植物种植上,鸢尾、美人蕉、再力花、翠芦莉、梭鱼草和慈姑等六种植物“住”进水中,试验团队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寻找能兼具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植物。他们发现,在不同季节,鸢尾、再力花都能高效去除氮和磷,不过提升水体透明度效果尚不明确。在补水水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水生植物(苦草)可适用于湖体生长。

据了解,西湖公园管理处曾在鉴湖慕鱼景点试种过苦草,净化效果明显。但苦草属于鱼类食物,容易被啃食,难以在湖中大面积繁衍。

先生态控鱼 再种“水下森林”

如何实现水生态构建与控鱼“兼得”?8月,在西湖种植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的方案被提上议事日程。结合专家团队的意见建议,要实现西湖水质提升的目标,需要西湖生态补水、水体生态修复和底泥清淤等多项工程的协调配合。

目前,在左海公园内,水生态系统构建共分4个区域实施,通过水生动植物构建、生态控鱼、底泥优化改良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

吸取之前西湖苦草被鱼类啃食的相关经验,此次种植矮化苦草前,施工团队首先进行了生态控鱼。通过对区域内泛滥的罗非鱼进行捕捞和驱离,给苦草等沉水植物创造足够大的生长空间。经过约1个月的生长,种植苦草区域已具备了较强的水体净化能力。

云学博介绍,目前,与试验区外的水体相比,试验区内的水体透明度有了明显提升与改善。未来,他们还将种植金鱼藻、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并投加能净化水体的鱼类、蚌类、螺类,让水体“生机勃勃”。

按计划,今年底,这场左海水生态构建行动就有望完成。“希望福州西湖就像百姓家里的鱼缸一样,借助一套生态修复系统让水质常年达标,让‘容颜’更加秀美。”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石磊磊 孙漫)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