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标题图
科学家是最值得青年追的“星”
2025-09-15 21:11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近年来,在高校出现了一些“追星”名场面,只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不再是流量明星,而是曾经低调的科学家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结束后,被学生排长队要签名。学生们表示,课后得到陈院士的签名,也是对自己以后科研事业的一种激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峰回到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时,被热情的学生们簇拥,学生们久久不愿散去。

部分大学生将目光投向科学家,这样的转变无疑令人欣喜。对科学家的关注虽已在高校校园里逐渐升温,但要让这份崇敬真正成为青年群体中的蔚然风尚,仍需持续推动。我们要全力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崇科学家的良好氛围,让科学家成为最值得追的星。

为什么说追星就追星科学家?

当前,科技领域的竞争是最受瞩目的世界性课题,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我国的科技发展长期面临西方的遏制,许多前沿科技领域被西方卡脖子。但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科技发展不仅没有因此陷入停滞,反而在越来越多关键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不断改写科技竞争的全球格局。

这份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突破力背后,贯穿着一条由科学家群体为引领、国家战略布局为支持的坚固链条,为中国科技穿越重重封锁提供核心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弹一星”的惊天突破到“天眼”“蛟龙”震撼世界,从“嫦娥”探月的深空图景到“墨子号”的微观世界,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从零星到井喷的跨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家群体锐意进取、科研报国所提供的强劲动能。我国科学家自觉面向世界科技的尖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不断地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可以说,科学家是科研战线上的国家英雄,是当今时代的国之栋梁。在过去,科学家群体的认知度不高。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他们的生动写照。现在这个隐秘而伟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关注。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不断探索、潜心攻关的科技工作者,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星”。

追星科学家,走近科学家的世界,探寻他们的成就以及给予当下的深刻启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科研强国的建成不只是科学家群体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当越来越多青年把科学家群体作为追星的对象时,就意味着全社会科研创新的主旋律越来越昂扬,也意味着越来越多青年正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什么是追星科学家的正确打开方式?

“科学家”这三个字曾经是很多人童年理想中闪闪发光的符号,可随着学业逐渐深入,不少大学生反而渐渐觉得这个词离自己十分遥远。一些大学生对科学家的认知多是隔着屏幕的敬佩,但很难有切肤之感。其实每一位科学家都是一本“大书”,值得大学生认真品读。

科学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可感可知的。当我们走近科学家群体后,会发现科学家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特质值得我们关注、学习。科技创新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大学生更需要从科学家身上汲取成长养分,努力成长成才。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尤其需要学习的有几个方面。

向科学家学习如何勇于创新。创新精神,是科学家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一代代科学家在无人区勇毅前行、执着追问,才让中国科技在诸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孙家栋院士在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时,面对卫星回收技术的空白,大胆提出分阶段测试、模块化攻关的新思路,带领团队突破姿态控制、热防护等关键技术。后来主导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时,他又创新采用分步组网、全球覆盖的策略,让北斗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成为世界一流的导航系统。

吴孟超院士在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同样也是以打破“不可能”作为突破的关键。因为肝脏血管密集,早年国际医学界认为肝脏手术是禁区,手术风险过高。吴孟超却通过无数次解剖研究,创新建立“肝脏五叶四段”解剖理论,重新定义肝脏结构。同时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技术,大幅降低手术出血风险。他用创新改写了肝胆外科的历史,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当我们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会发现,科研道路没有一马平川,创新之途更不会鲜花满径。只有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才有可能实现一鸣惊人的突破。

在当今时代,创新精神早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方面,是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处在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应当自觉培养自己不唯书的怀疑精神,敢于向新问题发起挑战的求索精神。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有许多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例如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这些创新实践,努力融入创新浪潮。同时,自觉培养创新的习惯,在日常学习实践中多问问自己,能否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能否提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当前,随着我国在越来越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无人区”,迫切需要青年一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要有敢于创造的雄心,大胆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向科学家学习如何持之以恒。现代科学研究多是超级工程,难以短时间内就确保出成效,而是要通过打持久战的方式抵达目标。这对人的意志力、耐心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了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带领团队进行漫长的选址。他们利用遥感技术初步筛选出3000多个洼地,从中圈定300多个后,再进一步筛选至100多个,最后再一个一个实地勘测筛选。20余年间,他们踏遍了云贵喀斯特地区的洼坑,最终作出了最优的决定,为天眼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顽强的毅力令人叹服。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了实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40余年间,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80多岁高龄时,仍然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尤其要有长期主义的思维。当前娱乐至上、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青年的思想世界带来新挑战。一些同学胸怀大志向,但落实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静不下心来坚持。或是想要短时间内就做成大成绩,或是被娱乐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科学家的事迹启示大学生,成长从来不是突然变成厉害的人,而是像科学家做研究那样:每天进步一点点,通过不断积累达成目标。

向科学家学习如何严谨治学。对科学研究而言,严谨正是确保研究成果站得住脚的基石。一点马虎都可能会让结果发生极大偏差。这也是科学家们始终把严谨镌刻进工作作风里的原因。

屠呦呦团队攻关青蒿素时,翻遍了2000多本古籍,对每一个药方都要准确标注清楚来源、用法、记载时间,对青蒿需要在低温下提取这样的细节,都反复核验了一百多次。有学生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她笑着说:“差一点点,可能就救不了那些等着药的人。”邓稼先在原子弹研制中,用9次计算诠释了何谓科学家的严谨认真。面对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他带领团队用手摇计算器反复核验,演算草稿堆满房间,最终以扎实的理论论证推翻了苏联专家的错误结论。

正是由于有这份严谨求实的作风,科学家们才能够持续推动科学的飞跃,并引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当前,时有出现的大学生论文抄袭事件说明部分同学对还没有充分认知到严谨认真的重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严谨为荣的风气。其实大学正是培养严谨作风的练兵场,每一次的课程作业、每一份实践报告都是在帮同学们养成不敷衍、不侥幸的习惯,为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扎稳根基。

严谨治学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认真务实,反对一知半解,反对夸夸其谈。有的同学觉得实验数据差不多就行,反正误差在允许范围里,有的同学觉得参考文献随便列一列就好,反正没人会仔细核查。这都是极为错误的思想。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严谨从来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结果的负责,对自己的负责。所以必须克服侥幸心理,杜绝走捷径的思想。在大学阶段就牢牢树立起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并将其作为一生坚守的底线。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科研道路,但优秀的作风是跨越领域的,小到写论文时多一份严格,做项目时多一份务实,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最终养成严谨的习惯。

当前,各个前沿阵地中的科研攻关任务在召唤着青年。在悼念袁隆平院士的微博下,有一个点赞极高的留言写道,“别哭了,准备上场吧,当熟悉的名字相继离开我们时,便要知道,时代的接力棒就要到我们手上了。”广大青年应当将追星科学家获得的力量用来激励自我成长成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肩负起历史责任,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科技强国的征程作出青年一代的卓越贡献。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