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教育报记者 赵舒文
2024年秋季,九年一贯制学科从起始年级换新教材。历经一年教材改革,2025年秋季的新二年级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为什么家长直呼“我的小学白上了”,老师感叹“难度又加大了”,新二年级的娃娃们则一脸困惑“我们在经历什么”……一起翻开新版二年级的数学书,沉浸式体验小学二年级的全新数学大冒险。
新教材(左)旧教材(右)
颜值高了
贴近中国审美
新旧版对比,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教材画风焕然一新。老版教材的插画曾经在国内引起不少质疑的声音,在国家的严格审核之下,新版教材画面干净、端庄,没有多余的线条,每一位人物不管是动作还是五官表情,都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新版数学教材封面在注重美观的同时,还突出了数学元素,更贴合学科属性。
新教材(左)旧教材(右)
“3×4”不是“4×3”!
从目录可见,教材新增了“分类与整理”“表内除法”“校园小导游”等章节;二上原有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被提前到上学期即2025年春季一下新教材中;删除了“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搭配”这几个章节。从加减法难度的提升到提前加入原二下教材的除法内容,作为数学最基础的计算能力在被不断强化。这样的调整,由于乘法和除法紧密的互逆运算关系,也让整个知识点更加闭环,不再像之前那样割裂学习。当然,以前“2+2”单元上下册被压缩到上册3个单位完成乘除法学习,势必给二年级学生造成跳跃性的难度。
细心的家长发现,以往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两种乘法算式。例如,在讲“3个4相加”的时候,写作“3×4”和“4×3”都可行。在今年新改版的教材中,老师则要求学生清晰掌握乘法算理,明确列式写法为“每份个数”ד份数”,即列式的前者为单个个体的数量,后者则为个体倍数,不可颠倒顺序。由此可见,当学生遇到题目“每棵树有6颗苹果,果园有5棵树,求一共几颗苹果”的时候,只有列式“6×5”才是正解。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了解倍数关系,为除法学习打下基础。
新教材(左)旧教材(右)
“强得可怕,
四年级的我也懂”
二年级学生直接从加法到乘法,已经存在一定难度,更别说今年还把除法也加进来,难度显而易见。新教材编排一定也注意到这点,因此更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推演,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以前学乘法时,先给出几组相同数字的加法,然后就告诉学生: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接着给出乘法算式。这其实是一种直接给结论的方式。
新版教材则多出一个步骤:“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你也写几个加数相同的算式。”这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关键点,然后才引出新知识点——乘法,让学生深刻掌握“乘法的本质就是加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这一本质特点,不仅讲“是什么”,更说清楚“为什么”,能培养学生的推理思考能力。
同时,为更好地理解乘法的底层逻辑,课后新增了看方阵学乘法。怎么计算方阵中有多少个圆?你可以竖着看,也可以横着看!由题可知,竖着看是 4 × 6,横着看就是 6 × 4,这两者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而这个结论,恰恰是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乘法交换律。这并不是拔苗助长,恰恰是深刻理解乘法拆分的内在逻辑的体现。
书本最后消失的乘法口诀,再次强调了今年的乘法学习与以往大不同。
新教材(左)旧教材(右)
实践“杀手”?
怎么学?
“校园小导游”这个新增章节中,通过设计校园游览路线,让学生掌握方位、距离与路径规划;“身体上的尺子”这个章节则是旧版“量一量,比一比”的延伸补充,通过用身体部位,例如手、脚等,让学生去测量长度。这两个生活化的场景,加大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力度,培养测量思维、量感和空间想象力,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刚分清左右的年纪,又要开始学东南西北了,而这原本是旧版三年级下册才学习的内容。改版的目的不是考倒学生,在“身体上的尺子”这一章节,有几个细节比旧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例如在讲解厘米的时候,不再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而是直接用食指第一节宽度告知学生,这就是“1厘米”,避免发生两根手指无法准确比画的尴尬场景。
这些章节的增添补充,突出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生要不断掌握“学习来源于生活”这一技巧,才能更好地跟随新课标的改革方向。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文件中提到,“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结合目前新版教材的难度调整方向,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规范教辅管理的初衷是什么?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封锁一切辅助手段是否合理?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提出的“规范教辅管理不是‘一刀切’,而是把是否选择教辅、选择什么样的教辅等自主权交给学生和家长”!
编辑:林晓婷
审核:郑武平 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