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20斤蛏子1斤露!闽味“黄金配角”的匠心提鲜
2025-09-13 10:13 智慧海都客户端

在福州新区(长乐区)梅花镇,至今仍有少数人家沿袭百年古法,手工熬制一种名为“蛏露”的传统调味精华,以新鲜蛏子为原料,经数小时慢火熬炼而成的蛏露色泽澄亮、鲜香浓郁,被誉为闽菜调味的“黄金配角”。


“蛏露的鲜美,首重原料,必须选用农历六七月最肥美的蛏子,此时蛏体饱满,鲜味最足。”梅花鱼露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礼群说。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滨海渔村,跟随林礼群的脚步,探访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20斤蛏子仅熬1斤露


据了解,目前梅花镇全镇不超过5户人家坚持古法熬制蛏露的完整工艺,林礼群是其中之一。


林礼群正在制作蛏露(长乐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熬制蛏露,从反复清洗开始。林礼群将蛏子一遍遍淘洗,确保不存一丝泥沙。在入锅烹煮前,还需将蛏子放入盐水中浸泡两小时,让其充分吐净沙粒。“20斤活蛏仅能熬出1斤蛏露。”他一边说,一边轻抚锅沿,“去沙至少要过七遍水,一遍都省不得。这口老铁锅厚实,导热稳,特别适合慢慢收汁。”


锅中先倒入少量清水,放入洗净的蛏子,随后点火加热。随着水温逐渐升高,蛏壳缓缓张开,乳白色的汁液慢慢渗出。待蛏子煮熟后将其捞出,剩下的汤底则用于进一步提炼。


熬制出的蛏露


“火候是关键,得用文火慢熬,添减柴火全靠经验。”他一边说着,一边不停撇去浮沫。汤汁颜色也从乳白转为金黄,最终化作琥珀色。“祖传的火候规矩不能变——先武火逼开蛏壳,再转文火慢熬,最后小火收汁。”整个过程需持续而轻柔地撇去浮沫,如同呵护婴儿般细致。经过长时间的熬炼,蛏汁最终浓缩至原本量的十分之一。


“熬完头一遍,得静置一天,让杂质沉淀。之后舀出上层清液,进行第二次熬煮,煮完再静置。到第三次,才正式收汁。”林礼群微笑着说,“我们坚持分三次煮制,出售前还会经过高温灭菌才装瓶。虽说十斤蛏子熬不出一斤露,可这鲜味,是任何味精都比不了的。”


剩下的蛏肉还能制成蛏干


蛏露的匠心不仅体现在熬制过程,更延伸至对原料的极致利用。熬制完蛏露后,锅中剩下的蛏肉也不会被浪费,只需把蛏肉捞出,均匀地铺在竹匾上,置于庭院中接受阳光与海风的自然馈赠,数日后,这些饱含浓缩鲜味的蛏肉,便蜕变成另一种传统食材——蛏干。其既可用来煲汤、煮粥,也可直接食用,嚼劲十足,鲜香弥久。这一物尽其用的智慧,不仅体现了渔家人节俭朴素的生活哲学,更让珍贵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极致的尊重和利用。


“如今坚持做蛏露的人越来越少了。还有些人家会简单煮点淡蛏露自家用,但像我们这样熬到浓稠、拿出来售卖的,已经非常少见。”林礼群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


“长乐梅花鱼露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五批长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蛏露制作技艺归属于鱼露制作体系,蛏露与鱼露同属发酵提鲜工艺,但原料差异显著。我们将通过短视频推广、文旅融合等多元方式助力其传承,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接轨。”梅花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