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气管镜伸到孩子的气管时发现,气道几乎被堵死了,取异物的钳子就像在针尖上绣花。”回忆起不久前救治一名年仅1岁的患儿的经历时,漳州市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林立的语气中仍透着凝重感。所幸,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一块卡在左主支气管近两个月的骨头被成功取出,患儿转危为安。
这样的高难度手术,正是该科室技术实力的缩影。成立20年来,这支从6名医生起步的团队,已发展为拥有157张床位、121名医护的省级重点专科,年接诊患者超8.4万人次,成为漳州百姓呼吸健康的“守护盾”。
支气管镜室内,医生正在为病人做支气管镜介入手术。杨婉真 摄
2005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大内科独立出来时,仅有6名医生、50张床位。彼时,科室已历经非典战役的淬炼。
“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8年甲流、2020年新冠……呼吸科永远冲在最前面。”林立翻开相册,几张抗疫合影记录着团队的成长轨迹。
2020年,林立作为漳州救治组组长带队进驻隔离病房,他提出首批队员的挑选标准:“党员先上!再选家庭负担小的年轻人。”这支队伍最终交出了“重症患者零插管、零死亡”的高分答卷。林立也在2020年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冲锋的背后是经验的沉淀。2005年,科室成功救治全国首例市级医院禽流感患者;新冠期间,全科坚守隔离病房76天。
“每一次疫情都在倒逼技术进步。”林立感慨。2019年,科室新增第二个病区;2024年5月迁入新院区后,形成“一科两院三病区”格局,新建重症监护床位12张,为应对救治急危重患者筑起坚实的堡垒。
走进气管镜室,全省首台CBCT(锥形束CT)正引导医生进行肺癌活检。
“相较于传统CT设备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呼吸科医师进行气管镜操作的限制,CBCT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为呼吸科医师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此外,结合无痛技术,可确保患者在术中保持静止,显著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叶煜铭副主任医师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这台“神器”还能与电磁导航技术“双剑合璧”,使肺小结节诊断实现“北斗式”实时定位,微创手术患者次日即可出院。
类似的突破不断涌现——
气道“拆弹”立竿见影。对急性大气道狭窄患者,硬质支气管镜联合激光、冷冻、支架置入技术可实现秒通呼吸。“上周一位老人气道肿物堵塞90%,术后当场拔管!”护士长展示的案例视频中,患者青紫的面容瞬间恢复血色。
在纵隔疾病诊断领域取得新突破。科室创新开展福建省首例“经超声支气管镜纵隔钳夹活检联合冷冻活检技术”新技术,成功为一名纵隔淋巴结增大患者确诊结节病。
“这一新技术不但提升了活检的阳性率,同时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打个比方,传统活检像用吸管取果肉,冷冻技术能挖出整块果肉。‘冷冻活检’不仅恶性肿瘤诊断率高,对良性病变、特殊类型肿瘤及转移癌等同样具有独特优势。”林立说。
RICU的专业守护。科室12张呼吸重症监护床位专攻呼吸衰竭、重症感染。老龄化时代,这类患者越来越多。专科ICU能更精准地管理呼吸机、气道及重症感染。2024年,抢救成功率达83.43%。
技术革新惠及基层。科室年均开展气管镜手术超4000例,其中不乏县级医院转诊的疑难病例。技术的力量,让危机得以在“家门口”化解。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出的建议,是我们今年的攻关重点。”近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复盘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共建计划。
2024年10月,漳州呼吸年会首次设立“协和专场”,多位顶级专家来闽授课,从间质性肺病到肺癌靶向治疗,他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声音。此外,线上疑难会诊通道也同步开通。
教学科研的“种子”不断生根——
真金白银投入创新。近三年来,科室已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12项;睡眠呼吸障碍研究获202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SCI论文年发表量从个位数增至10余篇。
人才梯队活水长流。科室选派骨干赴北京协和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3名硕导年均培养研究生4名。2023年,科室成为国家级间质性肺病分中心后,牵头组建多学科团队,累计为百余例疑难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技术下沉授人以渔。作为漳州基层呼吸联盟挂靠单位,科室每年都举办气管镜培训班,持续为县级医院培养了一批掌握规范操作技能的呼吸专业医生。“过去遇到一些呼吸系统疑难病例,我们独立处置的经验不足。现在我们也能够独立进行初步评估和有效应对了。”南靖县医院一名医生表示。
从谈“结”色变到科学随访,公众认知的提升印证着科室20年的耕耘。“站在新起点,我们的目标不变——让闽南百姓在家门口‘畅快呼吸’。”林立说。
2025年9月10日《闽南日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