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是教育的“燃灯者”,也是学生的“筑梦人”。在平潭的部分离岛上,有这样一群教育工作者,他们克服轮渡颠簸,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岛上的孩子守住就近入学的温暖,在海风与涛声中,悄然点亮了一代代离岛学子的成长之路。
今天是我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守岛筑梦”的教育工作者,聆听他们与学生的温暖故事。
游少峰(右二)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化学实验。
离岛上的双向奔赴
清晨6时30分,平潭流水码头,平潭东庠学校副校长游少峰和同事们迎着海风,站在渡口等待轮渡。“我们得赶七点的那班轮渡,晚了就耽误早读了。”这条被海风与潮汐“卡着点”的上班路,是离岛教师们的日常。
2016年,初登东庠岛时,游少峰曾以为台风天的停航是最大考验。“一刮台风就停航,最多一次在岛上住了两周。”而如今再谈,他笑意从容:“其实学校硬件与主岛学校的差距并不大,就是受限于教师结构,教研力量相对薄弱,好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平潭东庠学校是东庠岛上唯一的一所学校,随着岛上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每年学生数都在减少,现在在校生只有60人。
这么多年来,岛上居民常说,学校老师比家长更关爱孩子。“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从幼儿园跟到九年级,我们看着长大。别说父母兄弟,谁家亲戚是谁,我们都清清楚楚。”游少峰的笑里,满是对孩子的熟稔。
对岛上的孩子来说,这些教师更像“临时家长”。学生薛妍昕记得,有次同学闹别扭,老师很耐心地说:“小事别往心里去,心宽了路才宽。”不光讲道理,老师还带着他们去海边认贝壳、到田里看庄稼。“我表姐在城关读书,我们聊起校园趣事,她羡慕得很。”薛妍昕说。
如今,学生越来越少,今年七年级仅两个学生,教师刘玲玲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整间教室就我和两个孩子,说话都能听见回声。”可相处久了,她倒觉得踏实:“孩子们乖得很,备课不用赶进度,能慢慢教。课余就陪他们在操场散散步、聊聊天,日子简单但心里暖。”
游少峰说,他们是“留守老师”陪“留守娃”。“孩子们缺少家庭陪伴,我们离家久了也念家,正好互相取暖。看着他们从怯生生的小不点,长成能跟你分享心事的大孩子,值了!”
海风中的成长约定
每周日16时,钱便澳码头的渡轮总会载着一群特殊的乘客,他们是平潭南海学校的教师。为了不耽误周一的课程,他们每周一次踏上渡轮,一待就是整周。“一周一轮渡,一渡一整周”成了这群离岛教师们的生活常态,也藏着他们对离岛教育最朴素的执着。
丁娟(左一)在教学生们唱歌。
“我只能奔跑,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声音多渺小,却提醒我,勇敢是什么……”循着歌声走进平潭南海学校的音乐教室,稚嫩的童声伴着海风轻轻飘起,教师丁娟正拍着手,带着孩子们一句句练唱。
丁娟是平潭南海学校的德育主任,六年前,她从厦门来到偏远的离岛学校,初到时的环境落差,让这个年轻姑娘不止一次动过离开的念头。“刚上岛那阵子,离开的念头特别强烈,今年也有了离开的机会,但每次看到孩子们围着我问东问西,看到家长们拉着我说‘麻烦您多照顾孩子’,就舍不得走了。”
慢慢地,她习惯了每周坐船来岛上,习惯了下课被一群孩子围着问问题,习惯了带着他们去江尾村春游,边看海边讲潮汐的知识。丁娟笑着说,“我想再陪他们走一段,看着他们慢慢长大。”
在平潭南海学校,像丁娟这样的年轻教师占大多数,其中90%的教师家都在平潭主岛。对他们而言,离岛生活的单调、交通不便的困扰,是必须跨过的难关。“出门全靠轮渡,遇上恶劣天气会停航。这里的教学设备比较陈旧,多媒体坏了修起来慢,就自己晚上剪剪贴贴做教具,第二天拿给孩子们看。”丁娟说。
“最喜欢丁老师了。”学生陈沁怡羞涩地说,“她带我们捡贝壳做手工,还教我们写作文,让我们把小岛的故事写下来。学校虽小,但老师给我们的爱很多。”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们给他们带去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总跟他们说,小岛虽小,但多读书就能看见外面的世界。要是将来他们能回来建设小岛,那就更圆满了。希望他们都能带着勇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丁娟摸着孩子的头,眼里满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