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为人才成长架设更多“立交桥”
2025-09-09 12:09 福建日报 原创

秋日开学季,奥运冠军全红婵迈入暨南大学校园,迎来人生新旅程。这则消息引发公众热烈讨论,不仅因为主人公是备受喜爱的体育明星,更因其折射出我国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跳水池中完美表现与大学课堂学术追求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运动员的转型,更是一个多元化、互通式人才成长生态的生动缩影。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发展路径存在明显的“单向道”现象:体育人才大多循着专业队—国家队—赛场的轨迹成长,而学术人才则普遍行走在普通中小学—高考—大学这条传统通道上。不同体系间交叉互认机制不足,导致人才难以在不同领域之间实现顺畅流转。许多运动员在职业高峰期后面临转型挑战,正是这种单向模式的现实反映。

全红婵免试入学,是体教融合实践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政策的持续优化,到高校为体育生定制培养方案,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正在逐步打破领域间的壁垒。这些举措,如同在原本分隔的单行道上架起一座座立交桥,为人才提供了更多元的路径选择,使个体成长道路更加灵活和宽广。

构建人才“立交桥”,亟须改革评价机制。以往,竞技体育领域长期受到“唯金牌论”的影响,而教育评价中也常陷入“唯分数论”的窠臼。如今我们日益认识到,优秀体育人才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奖牌上,也应关注其综合素质、社会贡献与可持续成长;学术人才的评定,同样需跳出单一分数思维,引入多维度指标,拓宽特殊人才的识别与晋升通道。

建设人才“立交桥”,也离不开健全的支持体系。运动员从赛场转向课堂,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撑:针对性的学业辅导弥补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心理调适帮助应对身份转变的挑战,职业发展指导助力长远规划。这些支持如同立交桥中的缓冲带与引桥,保障人才转型过程更为平稳顺畅。

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更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起纵横贯通、多元共生的人才生态系统。不仅体育与教育之间需要打通,技能与学术、研究与产业、文化与科技等不同领域之间也应逐步建立互认互通的机制,推动人才要素充分流动、高效配置。

全红婵的大学生活刚刚启幕,但她已经向全社会展示了一种新的成才可能。我们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连接不同领域的“立交桥”,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更自主的发展选择,让整个社会的人才生态更加蓬勃丰富。只有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才能真正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图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支撑。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