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坚守“清白做人、心怀天下”的人生信条,其为官时的清正廉洁、治学中的严谨务实、处世里的担当奉献,皆深深植根于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正是这股浸润身心的“家风力量”,塑造了他的品格底色,也成为其为国为民的精神源泉。
2025年恰逢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为让高一新生们从源头感悟中华优秀家风的深厚内涵、厚植家国情怀,9月5日下午,福州格致中学党委书记徐聪带领高一新生代表走进福州市家风家训馆,以“场馆思政”为创新载体,开设题为《承林公家训,育时代新人》的开学第一课。青瓷碗中盛着的素炒豆腐模型、字字铿锵的《十无益》家训、刻有“宠辱皆忘”的传世印章,成为这堂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让高一新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家风的温度,感悟家训的力量,筑牢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块豆腐里的 “人生第一课”
“同学们,展柜里这碗青瓷盛放的素炒豆腐,可不是普通的菜肴,而是林家饭桌上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课堂上,徐聪书记向高一新生们缓缓讲述林则徐与家风的故事。
他提到,林则徐幼时家境贫寒,某年除夕,当邻里孩童围坐桌前品尝肉食时,林家仅剩半筐豆腐。面对清贫的处境,母亲却以豆腐为喻,轻声教诲:“豆腐虽淡,却干净清白无杂质;咱家日子虽苦,做人须堂堂正正,绝不能因贫穷走歪路。” 即便后来林则徐官至高位,仍始终坚持每餐保留这道素炒豆腐,以此告诫子孙:“豆腐的‘淡’,是不忘出身之本;豆腐的‘韧’,是做人要有骨气。”
“原来家风从不是挂在墙上的生硬标语,而是藏在一粥一饭里的生活道理!”一名高一新生听完故事后深受触动,“我妈妈总在吃饭时叮嘱我‘碗里要吃干净,粮食来之不易’,以前只当是日常唠叨,现在才明白,这就是我们家的‘隐形家风’,是教我懂得珍惜的‘人生课’。” 徐书记还顺势引导高一新生们分享自家的 “家风小事”—— 有的高一新生提到,家人从小教自己 “做错事要敢认错、敢道歉,不能推卸责任”;有的说起 “见长辈要主动问好,待人要懂礼貌、有分寸”,课堂上满是对家庭温暖的共鸣,也让“家风”二字在新生心中变得具体而亲切。
刻在心上的 “成长说明书”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如果心里总想着抄作业蒙混过关,就算运气再好,也丢了‘诚实’的根本品格;‘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记得妈妈的生日、给疲惫的爸爸递一杯温水、主动分担家务,这些看似微小的小事,都是‘孝’最真实的模样……”徐聪书记逐句为高一新生解读这则由林则徐亲手撰写的“成长说明书”,并结合新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做延伸,让千百年传承的 “家文化” 精髓变得可感、可学、可践。
徐书记特别强调,《十无益》中“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等训诫,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知识的价值,在于滋养品格、服务他人,而非用来炫耀的资本;就算成绩再好,若品行不端、待人傲慢,也成不了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课上,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与思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家风内涵与价值观的理解。
一方印章里的 “家国大胸怀”
“这方刻有‘宠辱皆忘’的印章,是林则徐一生的座右铭,更是林家‘心怀天下’家风最生动的见证。”在展馆的印章展品前,徐聪书记的讲述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他向高一新生们介绍,林则徐做官初期便在日记中写下“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心”的准则 —— 位高权重时,他坚决拒收金银珠宝等不义之财;被贬至新疆后,仍不顾个人境遇,主动带领百姓垦田修渠、改善民生,还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用一生践行了 “宠辱皆忘、心系家国” 的誓言。
“原来‘宠辱皆忘’不是对个人得失毫不在乎,而是把个人的荣辱放在国家和百姓的需求之后!”同学现场感慨道,“以前遇到考试失利、生活不顺,我总爱抱怨‘运气不好’,现在想想,应该像林则徐先生那样,少纠结个人得失,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该担什么责任。”徐书记还告诉高一新生们,林则徐的家风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父亲“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的教诲,也源于母亲用豆腐传递的安贫乐道、清白做人”的信念;而这种家风,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个人的价值,永远与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福祉紧密相连。
课程最后,徐聪书记带领高一新生们继续参观福州市家风家训馆,在林则徐家书原件、家风故事图文展板前逐一驻足,细细交流。
此次“场馆思政”开学第一课,是福州格致中学以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为重要契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化家风育人的生动实践。徐聪书记表示,学校始终将家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这样“走出课堂、走进场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成长为“不忘本、有品格、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将把这堂思政课的收获带回家庭、融入日常,让家风的温度温暖成长之路,让家训的重量托举青春与家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