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鲁迅手夹香烟主题墙画遭游客投诉“误导青少年”,投诉者建议更换为“右手握拳”形象,以示“正确引导”。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当地文旅部门回应称“不会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更换”,而是在广泛听取民意基础上统筹决策。
网络时代,公众有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投诉不等于合理,声量大也并非就正确。舆情应对绝非简单的“谁声音大就得按谁的意见处理”,而是要于多元诉求里找准公共利益的平衡点。在此次事件中,相关部门并未陷入“有人投诉就马上整改”的被动处理模式,而是保持尊重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本真性。这种工作方法,既对个体表达权利予以尊重,又维护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出应对复杂舆情的能力。
事实上,这起争议背后,是如何看待历史真实性的深刻命题。鲁迅先生手夹香烟的形象,源自于历史照片和资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深入人心,乃至成为绍兴文化名片的一部分。当地有关部门没有为迎合部分人的担忧而贸然更改。诚如专家所言,唯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教育意义,任何“美化”或“过滤”,都是对史实的不尊重,也轻慢了公众集体记忆。
眼下,我们处于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时代,类似的文化争议时有发生。当地有关部门的应对之举也给予各地启示:处理舆情时关键在坦诚,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可敷衍塞责,而是要通过清晰透明的沟通,让公众知晓决策的过程与依据。此次事件中,文旅部门之所以能收获多数人认可,正是因其展现出“不回避、不敷衍”的诚恳态度,凭借理性对话化解舆论焦虑。
鲁迅先生曾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舆情应对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类似绍兴这样的实践探索,既构建完善科学的研判机制和民主决策程序,更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清醒,既倾听民声又尊重历史,既接纳建议也保持独立判断,做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