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一张车票的告别与新生
2025-09-03 18:46 福建日报 原创

这个10月,纸质车票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铁路宣布,自10月1日起全面推行电子发票。消息一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晒出珍藏的车票,那些纸片上印着青春、乡愁和人生的转折点。

这场告别中我们看到的,远不止是票据形式的改变。

从效率角度看,无纸化是必然选择。全国铁路年发送旅客超30亿人次。对乘客来说,技术迭代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再也不用担心车票丢失,手机一扫即可进站,乘车流程大大简化。从运营成本和环保角度看,电子发票的推广使用,每年可为铁路部门节省约5000万张纸质发票的印制成本,减少约1000吨纸张的消耗。

但技术进步之外,还有情感的留恋不舍。车票不仅是通行凭证,更是记忆的载体。有人收藏着见证异地恋的票根,有人留存着亲人最后一次远行的车票。在二手市场上,上世纪的老车票能卖到数百元。这些纸片承载的重量,远超其物理存在。

数字化不是要抹去这些记忆,而是要让记忆以新的方式延续。青岛地铁曾应用区块链、加密技术等,推出具有专属序列号、不可窜改的数字联名票,既环保又满足收藏需求。未来,铁路部门或许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开发“数字纪念票”,让旅客能够生成带有行程信息的电子纪念票,用于分享、收藏;也可以像音乐平台推出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生成游客个人的年度旅程报告,让数据有温度。

任何技术进步都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纸质车票谢幕,服务不能降温。铁路部门在推行电子发票的同时,需要保留足够的人文托底。电子发票系统可以更智能,如AI自动归集行程、语音识别协助老年人、线下应急打印终端应对网络故障。车站服务可以更人性,如综合窗口减少旅客奔波,志愿者提供一对一指导,无障碍通道保持畅通。

车票的变迁是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的缩影。银行存折变为电子账户,实体书与电子书共存,政务办理从“跑断腿”到“一网通办”。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服务理念的升级,从“以机构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我们告别的是一张纸片,迎接的是一种更高效、更绿色、更有温度的服务理念。技术终究是工具,人的体验才是目的。每次出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情感的抵达。一张车票的变迁,背后是整个社会如何平衡效率与关怀、传统与创新的思考。纸质车票会消失,但记忆不会。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轨道上前行。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淘汰,而是让每种需求都被看见,每个故事都被珍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