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厦门市药学会主办,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厦门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厦门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厦门市第三医院承办的厦门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科学管理与合理用药培训班[编号:(市)20251305005]”在厦门举办,厦门市约100名药学相关专业人员参加。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药品总监、二级巡视员杨学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厦门市第三医院执行院长林勤教授等领导莅临出席并致辞。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药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洲亮教授主持培训班开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政教授,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吟教授,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会理事、厦门市第三医院林明琼教授分别担任主持;厦门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叶岩荣教授做会议总结。林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培训班聚焦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管理”与“合理用药”两大主题,旨在为肿瘤防治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助力答好肿瘤防治的时代命题。杨学勇总监致辞中希望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持续强化能力建设、确保研发数据真实可靠及可追溯。他期待所有一线药学工作者能够做规范执行的守护者、个体化治疗的推动者、药学价值的践行者,为培养更多的用药专业化人才、共同提升肿瘤乃至整个临床医疗的水平。
四川省肿瘤医院肖洪涛教授分享了驻科药师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推动服务型药师向临床兼科研型药师的转型,为药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向。这一转型有助于提升药学的科研转化能力,并进一步助力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福建省药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茂柏教授则围绕《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国专家共识》的学习与应用展开介绍,强调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优化创新药物研发资源配置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持。他系统讲解了一系列方法学推荐意见及实践操作要点,为新药定价、医保准入等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会长、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陈敏教授对《抗肿瘤药联合治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解读,强调应通过科学设计、规范实施药物临床试验流程,保障试验质量与受试者安全。同时,她介绍了当前创新药研发的十大主流赛道,包括双抗ADC、新型单抗ADC、双载荷ADC、免疫调节单抗(新一代检查点抑制剂)等,并表示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正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此外,多特异性抗体ADC、药物与细胞疗法等创新治疗手段日益成熟,代谢类药物等也在深刻重塑市场格局及人类健康的未来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冯水土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在肿瘤治疗过程中,MDT模式汇聚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尤其强调临床药师在团队中起到的关键桥梁作用。临床药师对药物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性价比进行全面评估,推动治疗方案向个性化与精准化方向发展。这种全面、多维度的评估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福建省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茜教授围绕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作了专题报告,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国内抗肿瘤药物“出海之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未来发展方向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提出,抗肿瘤药物研发应始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核心;需采用科学工具与创新方法加速临床研发进程,同时要谨慎权衡常规路径与加速审批策略;确保临床试验质量是基石。此外罗教授提出“以终为始”的理念,倡导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培训内容充实、价值显著,多位教授分享了所在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宝贵实践经验,令参会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