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天,跨越7700公里,从新疆抵达福建……这段曾在网络上刷屏的旅程,让很多人记住了新疆小伙牙生江・买合木提,并亲切地称他为“小江”。近日,记者到新疆采访时了解到,如今的小江又多了个“电商主播”的新身份,入职援疆产业园仅半年时间,就积累起4万粉丝。小江的人生故事远比“热血骑行”这个标签更值得讲述,以一个新疆人的日常生活变化充分展现了对口援疆工作成效。
小江曾就读的昌吉州玛纳斯县一中、二中,是由福建援疆所建的;如今工作的呼图壁县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更是福建援疆工作的成果之一。事实上,这也是无数新疆普通青年成长历程的缩影,他们从求学到就业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对口援疆工作的力度与温度,也让“对口援疆”不再是遥远的政策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的发展机遇。
26年来,一批又一批八闽儿女胸怀家国使命奔赴昌吉,从资金投入到产业培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援疆工作始终围绕“人”的发展破题,真正让援疆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援疆工作,不只是“输血”,更是“造血”。建造呼图壁县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并不只是建一座园区、提供几间办公室,园区依托“星火燎原・头雁引领”电商赋能工程,为小江这样的当地青年提供系统培训。自2024年底运营以来,园区发货量已达50万单,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激增 200%。换句话说,这既创造出就业岗位,更培育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助力新疆的特色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
援疆工作,不只是“修路建楼”,更是“播种希望”。福建援疆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注重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理念更新等。“小江们”通过电商培训,借助网络将新疆优质物产推向全国市场,从传统生产升级到现代营销。这不仅让他们的收入翻番,更看清时代机遇与自身价值,并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完成从“被动受益”到“主动奋斗”的思想转变。
援疆工作,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对口援疆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福建援疆人不曾将其当成短期任务,建学校时,考虑的是让一代代新疆孩子读好书;搞产业时,琢磨的是在当地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进行文化交流时,期盼的是闽疆两地人民的心越走越近。正是这份“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眼光和历史耐心,让闽昌两地的情谊日益深厚,也助力新疆实现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
当我们谈论对口援疆时,谈的从来不只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还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温暖改变的情感工程。它不仅修筑路和桥,输送资源和技术,更传递信念与希望,成就梦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