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界
标题图
从烽火到烟火——福建抗日遗迹的岁月回响
2025-09-01 15:56 福建日报 原创


     

2025年9月4日《福建日报》7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福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沿海的重要战略要地,曾是保卫海疆、抗击日寇的前沿阵地。福建儿女用热血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在八闽大地上留下许多抗日遗迹。这些遗迹是烽火岁月的永恒印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八十载光阴流转、烽火散尽,这些遗迹依然静静矗立在烟火人间,见证着这片山海的日新月异:从战争到和平、从不屈到奋斗、从苦难到复兴。

今天,这些抗日遗迹或成为办公场所、或成为历史街区、或成为旅游景点,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铭记历史、缅怀英雄的“标本”,更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 “灯塔”,让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

我们用影像记录这些抗日遗迹的现状,与八十年前的英雄对话,与八十载的风雨共鸣。



       8月29日,南平市建阳区,游客正在参观近日在暨南大学办学旧址附近建成并开放的《暨南大学在建阳》主题展馆。
抗战时期,闽浙沪三地的多所高校纷纷向南平山区迁移。1941年,暨南大学时任校长何炳松带领师生从上海辗转多地迁至建阳坚持办学,直到1946年又复迁至上海。为躲避日军空袭,师生们“白天进山,晚上出洞”,在艰苦条件下坚守教学、延续生活,不仅让暨大薪火得以传承,更守护了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火种。       张行健 摄


      莆田市涵江区萝苜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中式长廊悠长通透、西式拱门整齐美观,是体现涵江商贸发达史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闽中革命岁月的见证。      蔡昊 摄


       8月26日,闽侯县大湖乡浮岛山山顶,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矗立于此。 王毅 摄


       8月19日,游客们在晋江梧林古村落的朝东楼前打卡拍照。朝东楼是1930年由菲律宾华侨蔡朝东委托西班牙设计师建造,是梧林华侨建筑群中最早的西式洋楼。原计划安装泉州最早的电梯井,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业主将已筹集的10万银元装修款全额捐赠国民政府支援抗战,导致建筑未完成装饰,形成独特的水泥素面外墙特征。  王毅 摄


      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省党部——永安复兴堡。  游庆辉  摄


      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全闽师范学堂”,创办于1903年,校址设在福州乌石山,是清末全国著名的师范学堂之一。1938年日寇来袭,学校迁入永安文庙。1939年5月9日,由于日军再次空袭,学校紧急搬迁至大湖。 游庆辉  摄


       永安市吉山村内,当年日军飞机投下的未爆炸弹。     游庆辉  摄


        永安市吉山抗战文化公园。     游庆辉 摄


       位于长汀县的厦门大学旧址。  张平 摄


       三明永安,学生在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游庆辉  摄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