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厦门
标题图
地标产品,如何撬动亿级农业产业链?
2025-08-31 10:49 新福建 原创

近来银屏热播的《长安的荔枝》讲述唐代一颗贡果“时空突围”的传奇故事,在千年古城银城同安,一款叫“凤梨穗”的小龙眼,也正演绎着跨越时空的现实版产业故事。

“山顶千门次第开,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贵妃恋吃荔枝面临的长途转运不易,早已为当今的奇珍异果百姓信手可买可摘、随意畅食所取代。自明代以来即有种植历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安凤梨穗”龙眼,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农业产业的变革,要从四百年前的枝头珍馐到如今的全产业链爆款,要克服的难关,何止是运输一个难点。

作为昔日的全国六大龙眼基地之一,同安传统农业产业,如何走出“枝头滞销”困境,迎来“全链突围”破局?一颗小龙眼,又是如何撬动起亿级农业产业链?进而提振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8月中下旬,正是同安龙眼成熟上市的旺季,今年又是大丰收年。福建日报记者深入同安区田间地头、科研研所、村居村落,探寻这颗龙眼背后蕴藏的神奇力量。

四百年的漫长种植史

个大、汁甜,和普通龙眼相比,“凤梨穗”龙眼外皮更薄,颜色更深,剖出的果肉颗粒更大,肉质更厚,入口甜彻心扉,甜度和鲜嫩度远超。

因果实形圆,龙眼又名桂圆,另有比目、骊珠、燕卵等别名,是亚热带“长寿果树”之一,药用价值很高。在同安一带,一般都称龙眼。

龙眼药用价值很高。明代李时珍说:“龙眼大补”,“资益以龙眼为良”。据有关部门分析,龙眼果肉可溶性物质中,含葡萄糖24.91%,蔗糖0.22%,蛋白质5.6%,还含有磷、钙、铁和若干乙种、丙种维生素等,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是治理贫血瘘黄、健忘怔忡、产后血亏、神经衰弱等病的珍贵补品。

据同安文史学者岩立介绍,同安龙眼历来很有名。据《同安县志》记载,龙眼“广东、兴化、漳州皆有之,而以本邑所出者为佳。”同安龙眼有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有水涨(又名冇种)和赤壳(又名软枝)两大类,还有后壁埔种(又名白花早)、店仔种、梵天种、万福种等,大都以原产地而命名。

这其中,赤壳龙眼颗粒大,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71%左右;水涨果大肉厚、质脆渣少,罐藏后外形完全饱满,为同安龙眼烘干和罐头制作主要品种之一。每年八、九月间,同安出产的鲜龙眼还运到香港、上海、北京等市场销售。

同安栽种龙眼的历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同安地区获丰收,天启年间(1621-1627年)栽培龙眼相当普遍。期间,举人池显方写的《大同赋》就有“陈紫荐骊珠(龙眼)之艳,翠颗罗霜苞之萋”之句,亦可说明当时同安已遍植龙眼。

“近代以来,同安的龙眼种植迎来两个阶段性高峰,为如今的大规模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已退休十来年的原同安龙眼研究所所长叶良约谈到龙眼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上个世纪,同安早已是蜚声全国的六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50年代末60年代初,迎来了第一次大面积种植高峰,产地主要分布在洪塘、新圩、五显、新民(西塘)等处,当时正当母树的壮年期,龙眼年年丰产,农民喜笑颜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叶良约看来,龙眼产业首个巅峰期宣告到来。他告诉记者,时任分管农业的蔡副县长高度重视这一支柱农业,1987年,高位嫁接技术被引进,龙眼广泛种植,“当时可以说是福厦公路两侧绿化带都种满了龙眼,一斤鲜龙眼卖到6-8块钱,我的月工资才49块,用蔡副县长开玩笑的话说,三棵龙眼树的产值,就顶得过一个大学生。”80年代末,时同安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六大龙眼基地县”之一。

91年到93年,后来的主产地之一汀溪镇开始进行山地开发,规模化种植龙眼,叶良约正是当地的农技站负责人。在那个规模化种植的第二波高峰年代,同安全县栽种面积近二万五干亩,主要产区包括汀溪、莲花、西塘、五显等地,几十个品种中,依然以水涨和赤壳两个传统品种为主。

老叶说,水涨高产、稳定、含糖低,缺点是阴雨天容易裂果;而赤壳个头大、焙干率高,但产量不稳定,且存在大小果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个头大,泡水后果肉容易发涨的水涨龙眼,装在玻璃瓶里很晃眼,特别适合用来生产龙眼糖水罐头,很快就成为原厦门罐头厂的出口产品主力品种,为厦门市出口创汇立下了赫赫战功,用老叶的话说就是,“养活了一个罐头厂”。

同安龙眼的发展史,就是一幅同安农业发展长卷的生动缩影。新的发展时期,以优质品种“凤梨穗”为代表的同安龙眼开始进入视野。

老农人的匠心坚守

汽车在崎岖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爬行,车道窄到只能容纳一部小车堪堪单行通过,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一旁的沟壑。

穿行许久,来到小西菇院家庭农场,这处位于西塘村小西山的农场,离凤梨穗龙眼的母树所在地马垵自然村很近了,是当地种植大户张敏育开办的,用于种植龙眼并加工。

满头大汗的张敏育从林间走出,仰头灌下一大瓶矿泉水,“已经开始采摘了,天太热,但一天都不能耽搁”,还在上小学的小孙子都来帮忙。他说,“今年各地大丰收,我这里倒不是特别明显,大约十几万斤,鲜果可卖3万斤,剩下的烘干后做成干果,扣除成本收入大约在几十万元。”

与别的种植户不同,老张执拗地坚守用较传统的原树高压苗方式种凤梨穗龙眼。“原树高压苗产出的龙眼甜分更高,香气更足,但就是颗粒会小一点,没有嫁接苗出来的颗粒那么大、那么好看。”

已经在村里承包了这片山林快40年的张敏育,到如今71亩多的种植面积,依然有2/3左右是原树高压苗,只有1/3是嫁接苗。老张说,“稍微上一点年纪的,还是更爱吃口感更佳、甜分更高的原树高压苗龙眼,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一口甜,那口传统的凤梨穗味道。”

凤梨穗,因沉甸甸的金色果粒像丰收的水稻压弯了枝头而得名,尝起来有股特殊的凤梨香气,果穗比其他品种长约10-30厘米。在闽南语的发音中,凤梨二字恰好与“旺来”相似,凤梨穗这个品种由此成为少见的带龙又带凤的水果,因此成为“吉祥符号”。

1980年,同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简称“农技中心”)从全区龙眼品种资源普查中选育出“凤梨穗”这个品种,漫长的繁育选种进程中,为何凤梨穗脱颖而出?

农技中心主任林强润说,普通品种,早春生理发育为混合芽分化,即花芽与叶芽同时分化,在生理分化期若遇到温度高,其龙眼生长点便会产生花芽退化掉,而叶芽占优势,的情况,并迅速生新梢叶片,即“冲梢”。

而凤梨穗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花芽叶芽同时抽生,即“花带叶”,若使用药物处理或人工摘除叶片,仍可开花结果。正因为它可抗“冲梢”,所以能稳产、高产,产出的果实品质优、含糖率高,遇到不良气候或劳力紧张时节,还可延长挂果期。

配备完善的栽培技术,注重疏花疏果,开展平衡施肥,注意病虫防治,加强水分管理,以张敏育为代表的老农户,在广泛的生产实践中尝到了发展凤梨穗的甜头,更坚定了发展信心 。           

“同样叫凤梨穗,同安产的和别处出的,一口就能尝出差别”。同安老果农说,“同安的气候土壤,也特别适宜种凤梨穗,北纬24°的亚热带季风,年均1400毫米降水,15℃昼夜温差,土是红壤混着沙砾,透水性刚好,加上祖辈传下的’疏花疏果’手艺,让每颗果子都吸足养分,果肉厚度提升30%。”

据农业部门检测,同安“凤梨穗”果肉甜度比普通龙眼高出2-3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居同类品种前列。这一切,都源于同安人对“适地适种”古训的坚守。

老农人共同的匠心坚守,为新千年后凤梨穗的大放异彩奠定了产业基础,近年来,相继斩获了省级、国际级诸多荣誉。

2007年,同安凤梨穗通过福建省新品种认定;2011年度获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地域商标),成为厦门市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其“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2024年,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

新农人的才情智慧

8月24日上午,厦门市绿惠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包装车间里,苏水源正忙着指挥工人打包装车,“我们自己叫了冷链车,这批2万斤的鲜果将在28小时后直达宁夏银川,让当地百姓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同安凤梨穗龙眼。”

去年拿下全区龙眼鲜果大赛亚军的苏水源,是龙眼营销的试水者、领军人,前年首开直播带货,曾创下1小时7000单的最高纪录。今年更是广开销售渠道,本次2万斤直销宁夏的大订单,正是银川城发集团携手厦门本土的“夏商基地购”服务平台,助力厦门龙眼入宁的结果。

“今年大丰收年,合作社产出了高达80万斤个大质好的凤梨穗龙眼,销售端准备多条腿走路,直播带货还会做,同时拓宽平台合作渠道,我们正在和顺丰合作,提供鲜果及专业包装,尽量减少因包装造成的损耗,顺丰则发挥冷链和物流的平台优势,产量虽多,但我的货不愁卖。”对销售前景,苏水源信心满满。

连日来,同安农村经纪人协会会长林嘉盛多方奔走,“28日前后是龙眼采摘的最佳时段,今年丰产,包括同安区在内,全市的产量可能最终会来到一亿斤左右,因此面临最大的挑战还是销售。”

他说,协会最近多方联动京东、顺丰、邮政等物流平台,力争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广泛开展线上助农行动,已取得良好成效。比如我们即将和顺丰平台开展的合作,将有望降低农户20%左右的物流成本。”

“除了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外,我们还将从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对农户进行统一指导,争取让凤梨穗产品叫好也叫座,让好吃的龙眼送达千家万户。”林嘉盛表示。

销售运营一线,新农人发挥巧思、才情和智慧,运用各类营销手段,努力让地标产品走向全国;科研技改一端,科研工作者也默默发力,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持续改良品种,为品种推广和品牌打造提供更佳助力。

“我们在市、区农业部门的支持,成功争取到了省农业农村厅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对凤梨穗龙眼品种种质资源的提纯工作。我们通过亲代植株的社会调查,选取了西塘村西姑院龙眼场的10个果园50棵凤梨穗龙眼亲代植株,开展生物学调查,并采取高压苗培育、老树高接、实生小苗嫁接等三种形式对提纯材料予以保存。同时,采用科学的提纯复壮技术和育苗技术,让凤梨穗品种原有的优良性状重新恢复、存续、保持品种纯度。”夏商集团下属厦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养殖事业部总经理陈锦伟说。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筛选保存了目前现存与同安“凤梨穗”龙眼母株亲缘最近的提纯材料,为后续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及示范推广提供基础保障。而溯源生物学调查和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尤其是首次采用的高压苗保存提纯技术,成功保留了品种的纯正性,为凤梨穗的种质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也为长远的种质资源保存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得专家验收团队的高度评价。

产业链的延展深耕

8月22日上午,绿帝有机龙眼生态基地内,种植户杨宗柏正在给果树喷洒农药,顺着山坡往上看,成片的龙眼树沿着山势展开,成串黄澄澄的龙眼挂满枝头,颗颗饱满。

杨宗柏说,今年特大丰收年,他重点管理的800多亩龙眼林产出约50万斤龙眼,由于采摘期很短,适当喷洒农药有利于延长挂果期,果实颜色也更好看。据悉,同安今年预计总产量达4.5万吨,将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集中上市。

区农业农村部门介绍,由于龙眼的鲜果保鲜期很短,70-80%的产品要烘焙加工成龙眼干销售,因而在初加工、深加工及衍生产品众多领域,企业大有可为,以绿帝、闽宏堂为代表企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1月,国内一项对桂圆行业品牌影响力调研的十大品牌榜单排行中,厦门绿帝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的绿帝GREENKING品牌排行第一,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就位于同安。

据厦门绿帝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四海介绍,“我们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整合上游种植资源,推广标准化、生态化种植技术,保障原料品质与产地环境;在下游端则精深拓展,通过深化桂圆加工(如干果、饮料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拓展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渠道,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从而拉动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户能够共享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从厦门起步的这家企业已走出市域范围,在广东布局建设绿帝桂圆荔枝全链产业园。

“在新产业园区,我们引入国内首条全自动桂圆荔枝果肉分离生产线,从桂圆鲜果进料清洗到果肉、果壳、果核分离全程实现数字化、机械化生产。同时采用10万级净化车间及微波干燥灭菌技术,显著提升加工效率与产品品质。2029年,桂圆和荔枝深加工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徐四海展望道。

“在产业链的下游,同安确实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叶晓亮说, 我们有龙眼加工(烘干)企业及大户230家,日加工鲜果能力达455吨,主要代表企业包括亦坤农业、绿惠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在深加工领域,绿帝年加工量1700吨,开发有桂圆干、桂圆咖啡、桂圆八珍糕等系列产品;闽宏堂年加工量2500吨,推出桂圆干、桂圆奶酥、红参桂圆植物饮等产品,很大程度丰富了产业链条。

2012年“同安凤梨穗”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后,产品价格水涨船高,每公斤凤梨穗的销售价格一度比普通龙眼高出数倍,种植面积也相应扩大。目前,凤梨穗鲜果种植面积近3万亩,占同安区龙眼种植面积的95%。

虽有“国字号”地标加持,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高昂、销售渠道单一、规模化效应不佳等原因,制约了凤梨穗的品牌溢价,如何走出“增产却不增收”的困境?

“过往我们依托地标,成立龙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发展,有效规避了生产经营分散、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弊端,开始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迈进。如今面对新的形势,要从多个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表示。

继续扩大品牌优势。加上新增7家,已有48家生产经营主体获“同安凤梨穗”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使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通过线上直播带货打开了新销路,并逐步开辟了海外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深受华人欢迎,年产值近5亿元。

强化统一标准运营管理。林嘉盛的另一个身份,是“同民安”区域公共品牌的负责人,他说,“成立这个区域品牌的初衷,就在于助农兴农,国企统一运营管理,构建产销一体服务体系,破解地方农特优产品面临’小、散、多’困境,推动‘村居一村一品’更规范化、品牌化运营,为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和担当。”

“同民安”区域公共品牌及“夏商基地购”等服务平台的建立,实质就在于高效链接产地与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及深加工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整合优化物流资源,为果农纾困解难,切实解决丰产后的“卖难”问题,保障果农收益。

多元拓展销售渠道。线上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展全国市场,如闽宏堂已成为私域电商领域的领军品牌;线下通过 “商超进驻+活动引流” 双路径发力:绿帝食品进驻沃尔玛、永辉等超2000家大中型商超及高端超市、社区生鲜店等,年产值超5000万元;闽宏堂布局商超养生区、礼品渠道、社区团购等,年产值超3000万元,初步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如何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文化链“四链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落到实处,系统提升同安凤梨穗龙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让丰产的果实转化为果农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杨心亮)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