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人才交流的热潮比暑气更盛。来自金融投资、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学化工、人工智能等领域的16位上海高层次专家和农业生产、机械装备领域的6位上海技能专家不约而同地齐聚三明,带来产业升级的路径和破解技术难题的方案。
为期5天的交流服务中,高层次专家与技能专家服务对接活动双线并行,一条无形的“人才长廊”,跨越层层山脉阻隔,将黄浦江边的澎湃智力与沙溪河畔的发展诉求紧密相连。
技能火种点燃产业引擎
8月25日午后,三明站台内热浪裹着蝉鸣扑面而来,G1509次列车缓缓停靠,风尘仆仆的上海技能专家提着装满技术资料的行李踏上这片红土地,一场跨越山海的技能接力正式开启。
放下行囊,背上资料,专家们兵分四路,奔赴三元、沙县、永安、泰宁等地,把课堂搬进车间、实验室设在田间、操作台带进校园,为老区苏区发展送上精准解渴的技能“及时雨”。
在三明市农业学校的会议室里,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技能大师龚权华与校领导、老师围桌座谈,桌上摊开的专业建设方案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职业教育要紧跟产业需求,比如无人机教学中可以增加测绘相关课程……”他的建议让副校长胡安生眼前一亮:“龚老师带来的上海经验,正好解决了我们学校专业转型升级的困惑。”
同一时段,福建农乐种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稻浪翻涌的试验田里,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捻开一束稻穗,仔细查看稻种长势,手里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不同品种水稻的土壤湿度、穗粒数等数据,更广阔的合作蓝图已在心中悄然落笔。
“后续,我们将提供一批上海农科院最新的粳稻不育系与三明的籼稻恢复系配组,争取尽快培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曹黎明介绍。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在田间地头指导水稻培育工作
高效对接的服务场景背后,是沪明两地人社部门历时数月的细致筹备:前期,三明人社部门全面走访梳理各行业技术瓶颈与需求清单,上海人社部门则根据需求定向匹配对应领域专家,逐一建立“需求—专家”匹配台账,反复打磨服务方案,确保专业对口、供需契合。
智力汇聚共谱发展蓝图
不只是技能送上门,更要让智力聚起来。
8月28日,上海高层次专家对接交流活动在三明市委党校进行。金融投资、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上海专家,与三明各行业代表分组围坐。研讨室的大门开合之间,无形的思维火花在这里交织碰撞。
“人工智能技术与钢铁生产环节如何进一步融合?”“能否借鉴上海经验加快三明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怎样实现产品高附加值转化?”……活动伊始,三明行业代表便接续抛出自身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面对一连串深层次的发问,上海专家们结合专业所长,深入浅出地剖析问题中的底层逻辑,点明经验移植的适配要点,直击要害的见解引发会场阵阵共鸣,交流迅速从单向求解升级为双向探讨。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全新的发展机遇正在生成:金融会场内,资本流动的规律被反复拆解重塑,区域发展的资金规划图在辩论中逐渐清晰;新材料会场中,氟新材料的技术突破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纸张上密集的公式与箭头;生物医药会场里,显微镜下的发现与生产线上的需求相互匹配,健康产业的未来形态在共识中初显轮廓……
双钱集团上海轮胎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黄红雄(左)走进生产车间交流设备改造工作
需求与方案的碰撞,经验与实践的交融,搭建起沪明两地长期合作的桥梁。“我们要的不是一次简单的‘碰头会’,而是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上海的先进理念、技术成果真正扎根三明。”三明与上海两地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各领域合作进展,推动对接成果落地见效。
人才携手赓续绵长情谊
这场跨越山海的交流碰撞并非无根之木,而是跨越六十余载的“技术还乡”——上个世纪,上海企业千里迁明,用责任与热忱撑起了三明工业脊梁;今时今日,沪上顶尖专家人才组团赴明,以智慧与匠心续写新时代沪明情深。
“我们一直与中化(福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三明分公司保持稳定合作,此行针对硫化机节能改造达成了新共识,之后双方团队将共同推进相关事项。”在双钱集团上海轮胎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黄红雄看来,上海积累的技术与理念,在三明继续拔节生长,而三明的产业场景与数据,又反向滋养了上海的科研升级,二者相辅相成。
首次到访三明的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艾庆中,同样对沪明人才交流的长远价值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以此次技能指导为起点,推动企业与三明技师学院探索建立“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两地人才协作从“短期送技”走向“长期育才”。
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技能大师龚权华(中)与三明农校代表探讨无人机专业合作可能
技能服务解决的是当下急需的一线难题,而高层次专家对接着眼的是长远发展的路径规划。两场活动,一近一远,共同构成了沪明人才交流的“双轮驱动”模式。
在这一模式框架下,近年来两地协同发力、亮点频频:2023年以来,上海组织专家人才来明举办研修班6次,三明选送3批26名访问学者赴上海开展访学研修;在上海挂牌建立4家飞地研发机构、13家人才驿站,为两地青年人才提供前沿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沪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结对共建,组织多批上海高技能人才专家来明参与“百名专家联百企”活动……层层递进的举措,让两地情谊在人才双向流动、共同发展中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