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8月30日讯(记者 何美娇)当16岁的沈家少女毅然决然擦去原名,将“以身许国,志在必达”的誓言刻进“国达”二字时,她选择的不仅是一个新名字,更是一条布满硝烟与电波,需要以娇小身躯扛起千钧重担的机要之路。烽火连天处,这位心怀祖国的新四军女战士,用彻夜不熄的电台灯火、穿越火线的无畏脚步和从未掉队的坚韧身影,在无声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
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就在上个月25日,98岁的抗战女兵沈国达走完了她壮丽而忠诚的一生。可她留下的足迹与誓言,依然如同穿越时空的电波,清晰而有力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近日,导报记者根据泉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搜集的相关抗战史实,以及沈国达生前接受采访的相关资料,再现了她壮丽的一生。
从“德婉”到“国达” 一个名字的抗战宣言
80年时光流转,硝烟散尽。98岁抗战女兵沈国达的峥嵘岁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怀激烈的时代侧影。
1937年常州城陷,少女沈德婉在血光中目睹父亲罹难,稚嫩的心田从此深埋家国之殇。父亲血染乡土,母亲以羸弱之躯,苦苦支撑起6名子女的生计。沈国达回忆道:“我父亲在1937年被日本人杀死,家里兄弟姐妹6个,我是老三,那个时候大概10岁。(父亲)被杀死以后,全家生活就没有着落,没有饭吃,更谈不上读书。”国难当头,沈家儿女如同星火,相继汇入抗日的燎原星火。1944年,在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姐姐引领下,16岁的沈德婉怀抱书卷与理想,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
那段岁月镌刻在沈国达记忆里:“我在初中一年级就参加了共产党,16岁。那个时候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意志坚定,能抗日,就行了。部队到中学去调兵征兵,把我征去了,就是机要译电员。”求学期间,救国热忱驱使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新四军的召唤抵达校园,她未作迟疑,毅然投笔从戎。一个名字,就是一场决裂,更是一纸宣言。为避免累及家人,她舍弃了温婉柔美的“德婉”,在入伍名册上,以青春之笔,郑重写下“沈国达”三字。这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灵魂的烙印——将个人命运,彻底熔铸于家国大义之中。
电波战场上的“小不点” 记忆是她的无形兵刃
加入新四军后,年纪轻轻的沈国达被委以抗日宣传任务。为和群众打成一片,她学本地话,教妇女们识字、唱歌:“唱的都是抗日歌曲,发动群众抗日。”为了不让日军的蹄子向前,她和伙伴们抡起锄头和铁锤,在路上挖沟,阻止敌人车辆前进。
沈国达还被委以机要员、译电员的重任。战友们怜爱地称她“小不点”。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身躯,承载的却是维系千军万马“神经中枢”的命脉。她紧随管文蔚、姬鹏飞等首长,跋涉于硝烟征途,只为保障指挥信息如血脉般畅通。她的行装非常简单——颈间挂着维系生机的米囊,腰间紧贴着决定战场生死的密电码本,手中紧握铅笔与随时准备点燃暗夜的蜡烛。在敌人严密封锁、物资几近断绝的困境里,食不果腹是“寻常滋味”。
“前面在抗日,日军跟伪军到了什么地方,离我们多远,我要把这些信息翻译出来,首长再考虑是要去打还是撤退。”沈国达的回忆朴素而凝重。支撑她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精准捕捉电波讯息的,是刻入脑海的非凡记忆——“我记忆特别好,密电码在我脑袋里面。”那无形的密码,是她最信赖的武器,日夜在思维的疆域里列阵待命。
战事胶着,电波便是最激烈的战场。当时,紧急战报如雪片纷至,彻夜不眠是常事。“一个晚上就有好几次”,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她与战友们熬红的双眼,紧绷的神经在滴答声中与时间赛跑。巨大的压力并非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对责任的敬畏:“怕电报出差错,一字之差都可能导致无数人头落地。”这份对战友生命、对战役胜负近乎神圣的担当,超越了个体存亡的忧虑。
这份沉甸甸的职责,有时需要她穿越人间炼狱。她曾数次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独自踏入尸骸遍布的战场紧急送报。“双方尸体遍地都是……听到有人喊着要我说口令,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边站岗的兵。”黑暗如墨,死寂中只有自己的心跳与脚下可能的呻吟,未知的喝问如同悬顶之剑。万幸,那划破死寂的声音,最终都化为熟悉的口令。那一点昏黄的灯火,那瘦小却决绝的身影,是暗夜中传递生机的信使,在死亡之地蹚出一条信息之路。
这个“小不点”女兵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在无形的战线筑起一道敌人无法切断的通信长城。她背负行囊,与男儿并肩跋涉,“从没拖过后腿”。一次次目睹昨日还是鲜活的生命在身旁逝去,“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今天能不能活着,早上出去晚上死的人很多。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大部分走了,牺牲了。”战争这个残酷熔炉,迅速淬去她的青涩。1945年,当日寇投降的喜讯如春雷般响彻大地,年近18岁的沈国达,早已在血火洗礼中,成长为一名无惧生死的坚强战士。
走完98年壮丽人生 不负“以身许国”的誓言
抗日战争结束后,她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经历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1950年初,沈国达被调到上海华东局机要处当机要员,在陈毅同志的领导下工作。直到1953年,她因病转业到厦门,不久后,与八路军老战士、31军政治部干部于文结为夫妻,育有一儿一女。丈夫去世后,她在泉州守着两人的小家。
“我16岁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了祖国一天天变好,从未想到能看到今天的这一切!”岁月染白了沈国达的鬓发,却从未模糊她注视这片土地前行的目光。她欣慰于祖国的蒸蒸日上,嘴角常浮笑意,而心底更深切的,是对那些长眠战友永难磨灭的追忆与挂怀。“那些惨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今日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这是她贯穿一生的信念,也是她以青春和热血写下的最深沉告白。
上个月25日,这位曾在电波战场上守护千军万马“信息命脉”的战士,这位用青春诠释了“以身许国,志在必达”的“花木兰”,走完了她忠诚而壮阔的一生。硝烟散尽,她亲手刻下的名字“国达”——那饱含家国深情与必胜决心的誓言——已深深融入民族的记忆。她曾点亮的灯火熄灭了,但那束光,那份为国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依然在历史深处清晰回响,映照着今日的和平与安宁,也提醒着我们:脚下的路,是从何处走来,又当向何处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