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8月30日讯(记者 梁静/文 张伟华/图 通讯员 戴佩琪)又一年凤凰花开,又一批新面孔来。
昨天,厦门大学思明、翔安、漳州三大校区同步开启迎新模式。1.4万余名新生带着行李与憧憬,踏入这所百年学府,开启人生新征程,其中包括本科生5000余名、研究生8000余名。
从性别比例看,今年厦大新生性别分布基本均衡,男女比例为1.06:1;从年龄跨度看,最大新生54周岁,最小新生16周岁,相差38岁。此外,有43名新生和厦大同一天生日(4月6日)。今年厦大新生军训将于9月7日至21日进行。
周到服务护航 迎新数据实时更新
昨天上午8时许,厦大思明校区已人潮涌动,一辆辆迎新专用大巴不间断往返交通枢纽接送入校的新生和家长。各学院的迎新摊位沿三家村广场一带一字排开,志愿者们穿着红色马甲,协助考生办理注册、搬运行李、答疑解惑。
拉着三轮车不停往返科艺中心和芙蓉宿舍楼的志愿者李同学是历史学院大二学生,他一大早就用三轮车帮着新生往宿舍楼拉了五六趟行李,虽然热得浑身湿漉漉,但也乐在其中。
自钦楼内的厦大迎新指挥部里,有一个迎新指数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一站式’学生社区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实时监控数据,包括全校办理入住手续人次、已安排入住情况、各学院入住率、各校区入住情况、最新入住学生信息等,全部一目了然。
学院特色迎新 学长学姐来“引路”
今年各学院打造的特色迎新环节,更传递着校园温度。
经济学科的迎新点主打“经验传承”:精心设置“学长姐有话说”和“师生面对面”环节。“学长姐有话说”是由学长、学姐各自给新生准备一句叮咛,再附上联系方式。学院希望以此帮助新生快速对接“引路人”,无论是迷茫还是困惑时,都可以向学长学姐请教。“师生面对面”则由学院老师现场坐镇,解答新生和家长的疑问。
此外,今年厦门大学团委联合厦门地铁发起搭“嘉庚号”、承抗战魂、启新学年活动,向新生发放打卡集章册,邀请新生乘坐“嘉庚号”列车组(1号线),打卡华侨博物院、中山公园、陈嘉庚纪念馆、集美学村等地,深入了解厦门抗战足迹。
新生故事
“我来读博士!”54岁“老厦大人”再入学
昨天上午,54周岁的林溪发通过新生通道入校时,被保安拦住:“家长来了,孩子呢?”林溪发笑着出示录取通知书:“我来读博士,可以吧?”“可以可以!”
林溪发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也是“老厦大人”:1990年,他首次考入厦大攻读会计本科;2004年,他再次回到厦大读会计硕士;后来,他还担任厦大会计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如今,他又以博士生身份入读厦大。
目前,林溪发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虽然已经有三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但还是需要再学习。”他说,理论学习和实战经验能相辅相成,彼此赋能,他希望在校期间跟老师、同学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入校时把知识学好,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提供专业力量。”
厦大支教团教过的学生考上厦大
昨天上午,2025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田力群办理完入学手续后,难掩激动。厦大于他而言,是期盼了十年的“魂牵梦萦”。2015年,坐在宁夏海原县回民中学课堂里,厦大研究生支教团为田力群带去了知识与大学的美好,让他知道读书能有更多可能,“厦门大学”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扎根。
大三暑假,他坐火车辗转40个小时赴厦,却因未预约无法入校,只能绕着厦大外围走几圈,在附近买了厦大明信片后返程。这些明信片后来成了他的精神动力。“我把手机屏幕也换成了厦大,每天早起对着福建方向大喊一声‘我来啦,厦门大学’。”今年春天,他到厦大参加考研复试时,特地“在每个校门都刷脸进一回”。
更巧的是,田力群的研究生辅导员林芊颖,是厦大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田力群说,这让初到厦大的他感觉“很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