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消费市场中,宠物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宠物角色从“附属品”升级为“家庭成员”,消费重心转向情感寄托的“情绪消费”。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商品质量差异大,服务能力不足,监管规范滞后等问题。
福建省消委会梳理了2022年至2024年福建宠物消费相关投诉情况,为帮助消费者在宠物消费中避坑维权,福建省消委会结合有关数据和案例,发布消费警示。
健康隐患成活体交易“重灾区”
相关投诉中,福建宠物活体交易纠纷占比达56.7%,其中猫、犬投诉合计占该类投诉87.3%,“星期宠”“隐瞒健康问题”是主要痛点。
案例1:2022年6月,消费者向宠物店购买一只宠物猫,价格15000元。消费者表示,该宠物猫在购买后不到三个月便死亡,经医生诊断,宠物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消费者称,购买时商家未事先告知这一健康情况,要求商家提供宠物猫的来源证明时,商家也无法提供。最终消费者投诉维权。
消费提示:优先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宠物店或繁殖机构,避免无证商贩。购买前须查验健康证明、疫苗记录,观察宠物精神状态。建议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品种、年龄、健康状况、价格及售后服务(如健康保证期、问题处理方式),避免口头约定。
网购异宠风险高
寄递安全不容忽视
案例2:2022年6月20日,消费者通过淘宝店网购一只“红脸派特”雄性玄凤鹦鹉,商家承诺“公鸟且状态良好”。6月22日收到鹦鹉后,发现其腿部瘫软、难以站立,与健康鹦鹉明显不同,于是投诉维权。
消费提示:寄递企业应依法取得资质,合规操作。消费者应通过合法渠道运输,提供检疫证明,核实承运资格。保留聊天记录、交易凭证、检疫文件等,优先考虑动物福利与公共安全,杜绝非法寄递。
服务乱象频发
预付卡成“跑路”重灾区
案例3:消费者于2024年12月20日晚将两只猫、一只狗送至宠物店洗澡,次日两只猫出现身体不适,其中一只确诊肠胃炎住院,每日费用400余元。消费者向商家反映后,商家承认“猫咪因受凉导致生病”,但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未果,最终消费者投诉维权。
案例4:消费者于2024年12月21日在宠物医院为宠物接受医疗服务,其间购买了狗的绝育套餐,套餐费用1988元。然而,在宠物做完手术后,宠物医院表示需要补齐差价,且使用的医疗器械也要求额外收费,最终产生的总费用达到 5000元。消费者表示商家并未事先对相关费用进行提醒且有关费用明细未进行明码标价,现对收费存在疑义,要求商家按照当时购买的套餐合理收费并投诉维权。
案例5:消费者持有一张宠物服务公司的充值卡,卡内充值余额5700元。消费者表示,2024年12月11日前往该公司接受服务时,商家仍在正常营业,但12月13日再次上门时发现商家已关门失联。消费者要求商家退还充值卡剩余金额并投诉维权。
消费提示: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服务机构。服务前约定责任划分,如“操作不当致病,商家承担诊疗费”。索要费用明细和票据,大额消费建议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费用、应急处理及违约责任。预付卡充值前评估商家信誉,避免大额投入。合同中应注明“闭店退费”“违约责任”及“经营主体变更后服务延续”等条款,保障权益。
“三无”用品暗藏致命风险
案例6:消费者反映,2023年底在淘宝平台购买了一款宠物加热垫,收到商品后发现该加热垫无生产厂家名称、无生产厂址等关键信息,属于“三无产品”。使用该加热垫的过程中,家中宠物猫不幸被电死,此事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故投诉维权。
消费提示:在购买宠物用品时,应仔细查看标签标识,拒用“三无产品”:不购买无中文标签、无生产厂家、无质检报告的宠物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