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为桥,天下一家。8月24日晚,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在平潭落幕。在过去的20多个日夜,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青年选手,既在竞技舞台上切磋中文“听说读写”的硬实力,也走进市井街巷、非遗工坊与科创园区等场所,感受中国的独特魅力。
一场比赛,更是一座桥——这群青年,以中文为纽带,用脚步丈量真实的中国,以心灵对话多元的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与时代同行、与未来共振的中国。
“汉语桥”选手在辩论。(资料图)
舞台辉映
展文化多元之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当铿锵有力的吟诵声响起,舞台上的武术表演如行云流水,山河气魄与千年诗韵交相辉映,将观众带入中华文明的深邃长河。
这是总决赛“跟着诗词游中国”环节的场景。本环节将考题融入诗词、织入画卷,更把华夏大地的灵秀山水与深沉情思,凝练于平仄韵律之中。来自美国的第二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优秀网络人气奖获得者贝庭笙,担任诗词串讲人,他说:“诗词让我走近中国的历史与地理,读懂每个汉字背后的文明。学习中文,是我人生最美妙的体验。”
“汉语桥”不仅是语言竞技的舞台,更是中华文化的盛会。舞台上,刚柔并济的太极与节奏鲜明的说唱创新结合,迸发跨越传统的活力;“汉语桥”选手身着福建“三大渔女”服饰精彩演绎,传递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深远意蕴。
选手们还带来精彩的中文脱口秀和即兴辩论,展现优秀的语言能力与对中文的热爱。“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脱口秀,这次能登台表演,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未来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学好中文。”埃及选手奥拉在赛后采访中,难掩对赛事的喜爱与不舍。
除了感知多元文化,赛事更传递发展温度。当晚,“菌草之父”林占熺携巴布亚新几内亚留学生,登台展示“幸福草”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中外合作的生动典范。“‘汉语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参加此次活动不仅能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通过文化认知,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历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林占熺表示。
自2002年创办以来,“汉语桥”已吸引16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参与,成为全球中文学习者的梦想舞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郑甦表示,当世界各地选手用流利中文讲述中国故事和家乡故事时,中华文化就与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在选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心灵之桥也随之搭建。赛事年复一年,让大家看到的不仅是选手的成长,更是当代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跨越山海
品千年文明脉动
“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演出,它让我读懂了平潭的历史。”近日,格鲁吉亚选手玛丽在观看《平潭映象》后激动地说。该剧融合闽台民俗、神话故事与海洋文化,令她触摸到平潭这座岛屿悠久的历史脉络。
见人、见事、见历史、见文化、见友谊、见未来——今年,“汉语桥”以“六维体验”为经纬,于山海实景中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二十多个昼夜、七座城市、几十个体验点,串联成一条横贯古今的“中国长廊”。
选手们走访北京故宫、福州三坊七巷、平潭仙人井等地标,在街巷与山海间感受城市脉搏;亲手体验捶打肉燕、窨制茉莉花茶、制作贝雕等传统技艺,感悟匠人精神;沉浸于木偶戏、高甲戏、皮影戏的演绎,读懂中国戏曲的千年气韵。他们还走进武夷山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九牧智能工厂、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从田野到工厂、从传统到未来,全方位感知中国深厚的历史与澎湃的创新活力。
每一次体验,都是一粒文化的种子,轻轻落入心田。
“学打肉燕是一次很棒的体验,老师特别热情,一下子就把我感染了。”德国选手柯夏安被这份质朴的热情打动;“从小我就痴迷历史人物,学了中文之后,才真正读懂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墨西哥选手艾乐恩用皮影戏娓娓道出郑和的故事;“第一次在中国玩风翼板,原来平潭不光海鲜好吃,海也这么好玩!”韩国选手郑茶云迎风欢呼。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洪镔表示,没到中国前,外国人学习中文,更多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来到中国后,通过中文这个媒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讲述自己和中国的故事。
“小切口”叩响心扉,“大视野”放眼世界。“汉语桥”以沉浸式体验与人文互动,为各国青年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国、共创未来的窗口,促进了跨文化对话与情感共鸣。
心桥相连
绘交流互鉴新篇
总决赛当晚,第十九届“汉语桥”优秀网络人气奖得主、俄罗斯选手梅丽莎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她将京剧《穆桂英挂帅》与民歌《茉莉花》创新融合,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惊艳全场。
作为“汉语桥”的老朋友,梅丽莎在俄罗斯读大一时因观看赛事视频萌生参赛想法,在孔子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备赛,不仅中文水平大幅提升,综合能力也得到锻炼。如今,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生。“如今我既教俄罗斯人中文,也协助他人备战‘汉语桥’,还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梅丽莎说,她常常向中国人介绍俄罗斯,向俄罗斯人介绍中国,力争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纽带。
同样与“汉语桥”结缘的还有来自俄罗斯的罗维卫,他是2014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总冠军,曾担任《汉教英雄会》主持人,也是多届“汉语桥”赛事的评委和出题官。他说,学习中文不仅是对古老深厚文明的探索,也是开拓人生的新机遇。
每一位选手,都是一座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品牌,24年来,“汉语桥”已吸引全球180万名中文爱好者参与。当世界青年用中文讲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时,“汉语桥”早已超越了一场比赛的范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今年,又有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选手齐聚“汉语桥”,这些青年学子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建立情谊、互通有无,共同解锁中国之旅的别样体验,畅谈彼此的梦想与未来。尽管“汉语桥”的赛程暂告一段落,但他们与中文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希望未来能继续用中文交流。”泰国选手谢丹凤表示,“文化的交融让我感到快乐,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希望成为一名翻译,用中文搭桥,让中泰人民更加理解彼此。”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英华指出,“汉语桥”是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之桥,二十多年来持续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在中国从事理想的工作”“体验更多中国文化和艺术”“希望能用中文传递爱与美”……总决赛之夜,大屏幕上滚动着选手们写下的心愿。尽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肤色,却都用共同热爱的中文,真诚讲述着自己与中国的故事,也播种下通向未来的梦想。
海风依旧,灯光再起。活动尾声,“汉语桥”专属“梦想号”飞艇缓缓掠过舞台上空,映照出五大洲青年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们彼此拥抱、相约未来,立志共同奔赴更加辽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