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夕,88岁的陈宗厚准备了5个神秘信封。8月27日,他将站上第二十届“丹霞五星工程”助学金发放现场,为寒门学子递出这份坚持了20年的“开学礼”。
望着信封上工整的字迹,陈宗厚恍惚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自己,正攥着9块钱甲等助学金,忐忑又期待地走进中学校门。
“4000元不算多,却能让孩子们安心翻开新学期的课本。”陈宗厚轻声念叨。
这场即将到来的发放仪式
是他第二十年的坚持
20年间每年2万元的资助从未间断
100名学子由此踏上求学路
而这
不过是他几十年公益生涯里
温暖又厚重的一笔
“坐的人,要懂得站的人的脚酸。”陈宗厚总把母亲这句话挂在嘴边。
1937年出生的他,3岁丧父,母亲用给财主当雇工的微薄收入撑起全家。他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是自己背着竹筐捡猪粪换钱,攥着硬币跑到镇上书店买纸笔的日子。“中学学费贵得吓人,全靠那9块钱助学金撑过来。”老人指着书架上泛黄的中学课本,扉页上“甲等助学金”的印章仍清晰可辨。
陈宗厚(左三)回到龙溪师范学校参观
1958年踏上讲台,成为龙溪师范学校教师的陈宗厚,把这份感恩融进了教书育人的日常。彼时他家境并不宽裕,夫妻俩微薄的工资要养育三个儿女,但只要听说学生因贫辍学,他总会立刻掏钱。
20世纪80年代,学生郑胜利攥着退学申请找到他时,陈宗厚二话不说替他交齐学费。“当时他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我怎能眼睁睁看着好苗子断了前程?”如今郑胜利已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每次他回漳州必做的事,就是带着好茶来看望“陈爸爸”。“他不仅给了我上学的机会,更把我的生命引向了更高处。”郑胜利的话里满是敬意。
退休后的陈宗厚并未停下脚步。
1998年,他带着1235册图书和2.5万元稿费,在漳州建起全省首家民办书斋——丹霞书斋。“我这辈子跟书最亲,知道书能改变命运。”他还记得书斋落成那天,附近学生排着队进来看书,“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比什么都值”。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琢磨如何建个长效机制帮人。
2006年教师节,已退休的69岁陈宗厚宣布启动“五星工程”:每年拿出2万元,资助5名师范类农村贫困大学生,计划坚持20年,资助100人,做成“百星工程”。
这个决定背后,是他精打细算的“助学账”——退休金、编书稿费,甚至儿女给的春节红包,都被他一笔笔存进“助学基金”。
2012年,眼看积蓄渐少,陈宗厚做出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卖掉车库。
“32万,能资助80个学生,值!”妻子虽有不舍,但看着丈夫翻着助学名册时的专注,最终全力支持。“我们俩都是教书的,知道老师对孩子多重要。这些钱能培养出80个老师,是积大德的事。”陈宗厚说。
在陈宗厚的书房,有本磨得卷边的蓝皮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受助学生的信息:2010级李同学,父亲残疾,如今在山区小学任教;2015级张同学,母亲患病,现为县城中学班主任……“上个月还有孩子寄来感谢信,说她也开始资助学生了。”老人笑着翻开一封感谢信,信纸上稚嫩的字迹写着:“陈爷爷,您的光,我会继续传下去。”
除了助学,陈宗厚的公益版图不断扩展。
他把“曾宪梓二等奖教金”1万元捐出来,设立丹霞奖教金;
用《丹霞情思》一书的3万元盈余,建起丹霞特困生基金;
甚至拿出《福建中师》编辑室最后的5万元,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丹霞敬老基金。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下去。”他说这话时,手指正摩挲着“百姓学习之星”的奖牌。
“小时读书,大时教书,壮年编书,老时写书,退时捐书。”陈宗厚这样总结自己这辈子的经历。
走进他的家,书画满墙,书架顶天立地,最显眼的是一摞摞他自编的书籍。2005年创刊的《丹霞日志》,如今已出到第20本,累计捐赠近10万册。
“针对老同志眼睛花的情况,我就把字号放大;而对于大家记性不好的情况,我设计每天一则小故事,这样既有趣又能长知识。”他翻开最新一期,里面还有闽南谚语、健康常识以及他自己写的短诗。
陈宗厚在书桌前翻看他编撰的图书 (资料图片)
2019年,82岁的陈宗厚又挑起《四海同源》丛书总编的担子。
这套涵盖闽南历史、民俗、语言的丛书,他带着团队编了三年,出版后立刻向全市中小学捐赠1000套。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得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从哪来。”捐赠仪式上,他特意给孩子们讲起闽南人“爱拼会赢”的故事,“文化是根,守住根才能长得直。”
更令人动容的是陈宗厚自费出版的《按摩灵魂》。
“我想告诉孩子们,困难不可怕,只要心里有光。”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理论,全是他结合自身经历写的人生感悟,出版后,3000余册全部无偿捐赠。受助学生小林在读后感里写道:“陈爷爷的书像暖流,熨平了我心里的褶皱。”
如今,88岁的陈宗厚听力稍减,但思路依旧清晰。每天清晨,他仍会坐在书桌前整理书稿,只是动作比从前慢了些。“身体允许一天,就多做一天。”他望着窗外,眼神坚定,“我这萤烛之光虽弱,但只要能多照亮一个孩子的路,就不算白活。”
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物质的馈赠。从捡粪买书的孩童,到倾囊助学的老者,陈宗厚用一生诠释着“感恩”与“分享”。正如他所说:“分享,是注入心灵的蜜。”而这蜜,正顺着他铺就的路,流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