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乡村卖货过程中与留守老人亲切互动而走红,被网友称为“卖菜西施”的李福贵,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她带领村里46位老人前往郑州旅游的经历。不到两天,该视频就获得超过600万点赞,她的账号粉丝也突破千万。
大巴车窗边,一张张紧贴玻璃张望的脸,与窗外疾速流转的都市风景形成某种意味深长的对照。对于其中许多老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地铁穿行、立交桥交错的现代城市景观。这不仅仅是一次远行,更像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体验。因此他们格外珍惜,甚至有位大爷笑言,自己这一身穿得“比结婚那天还要整齐”。李福贵为每位老人购买了保险,备好常用药品,安排专业导游陪同,体现出她作为组织者的真诚和担当。
当流量带来的喧哗逐渐退去,我们或许应把这一事件置于乡村振兴与老龄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为什么这样一场旅行,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共鸣?它不仅源于“李福贵”自身的网络影响力,更因为它触碰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一个长期未被充分关注的议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数量庞大的农村老人往往处于相对被动、弱势的位置,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容易被遮蔽和忽略。
乡村留守老人之所以面临精神层面的孤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偏远、代际共同生活的缺失、文化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传统养老模式更多关注物质层面的保障等。在日复一日的寂静乡村生活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依然渴望新鲜的刺激与情感的滋润。当有人为他们推开一扇窗,安排一次走出大山的旅行,那一刻,他们不仅用目光捕捉风景,也确认自身的存在——“我仍在场,我仍然能感受”。
李福贵的行动无疑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把解决系统性问题的期望寄托于个人的善举。“网红公益”虽能短时间内点亮某些角落,但其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覆盖范围有限,也容易受到流量波动的影响。
对乡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需要更加体系化的、制度性的回应。这要求公共政策在既有的“生存保障”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向“精神滋养”拓展,将文化服务、心理关怀、社交活动等有机融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同时,应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与社区网络的支撑作用,使村庄成为老人情感联络的重要载体。此外,科技平台也可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门槛,在更广阔的社会参与中获得归属感。
大巴终会返回村庄,但希望这次旅行所带来的开阔与愉悦,不会随之消失。李福贵的这次行动,为老人们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而整个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他们搭建起一座更长久的、通向精神丰盈与生命尊严的桥梁。当乡村老人不再因一次外出旅行而成为新闻,当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常态化的滋养与尊重,那才是乡村振兴更具深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