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泉州,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崇军氛围。社区公告栏里贴上了“致敬老兵”的宣传海报,中央商务区的楼宇群亮起璀璨灯光,“致敬人民子弟兵”等字样在夜空下熠熠生辉……这份炽热的敬意,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引向那些曾为家国浴血的老兵——96岁的于振海,便是其中一位。近日,记者在泉州市及丰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老人家中,听他缓缓讲述那段藏在岁月里的烽火传奇。
走进于振海家中,暖融融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名96岁的抗战老兵端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搭在膝盖,腰背依然可见军人的挺拔姿态。“个性稳重,脾气很好”是老伴柯秀宽对他的评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名待人温和、处事低调的老人,少年时曾怀揣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大义踏上战场,把最炽热的青春、最滚烫的热血,献给了保家卫国的事业。
于振海和战友的合影。受访者 供图
“被虐待得狠了,下定决心要当兵”
1929年,于振海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简单又快乐的童年生活在日军铁蹄踏入山东后戛然而止。为了谋生,父亲带着他跨过山海关,在东北的土地上靠苦力糊口。那段时光,于振海亲历日军冰冷的呵斥、肆意的欺凌,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亲眼看见同胞被打骂、被压迫,他稚气未脱的心里,渐渐燃起对侵略者的仇恨,也埋下了“要保护国人”的念头。“被日本人虐待得狠了,就一个念头:要当兵,把这些坏人赶出去!”时隔八十余载,老人说起这句话时,眼神依旧坚定。
1944年,于振海辗转回到山东老家后,正赶上日军扫荡村庄,在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心里实在是恨,就想赶紧参军去打日本鬼子。”于振海参军报国的想法愈发强烈,他的满腔热忱得到了同村2名伙伴的呼应,大家约好一起报名加入军营。临出发之际,于振海遭到了母亲的阻拦。彼时,在东北谋生的父亲早已与家里失联,哥哥也已参军离家,母亲担忧小儿子的安危,不愿意让他冒险外出。一边是母亲的眼泪与不舍,一边是家国沦陷的危急,于振海咬了咬牙,找了个机会瞒着母亲跑出家,加入西海军分区独立团。
他原以为,等打跑敌人就能回家见母亲,却没料到这一别竟是永诀。得知儿子离家,母亲曾多番寻找,找到他的部队,可于振海知道,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到抗敌前线,他狠心躲了起来,在心里告诉自己打跑鬼子就回去和母亲团聚。可战火纷飞,部队南征北战,转移、作战、救护……他再也没能收到母亲的消息。多年后,于振海回到故乡,曾经熟悉的村庄早已变了模样,母亲早已离世,连坟墓都无处寻觅。无奈之下,他只能为母亲立了一座衣冠冢。“这件事是父亲心中的一大遗憾。”于振海的女儿于柯灵轻声说,“可他也常说,那个年代,没人能独善其身,只有投身抗战,方能保家卫国。只有把鬼子赶跑,更多家庭才能不分离”。
“捡到枪,就自己摸索着打”
抗日战争期间,于振海服役于西海军分区独立团和北掖独立营,为西海军分区独立团战士(学员)和北掖独立营二连见习卫生员。他既要扛着武器与敌人正面厮杀,也要在炮火中匍匐前行,抢着把受伤的战友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第一次打鬼子时也会有点害怕,但看着身边的战友都往前冲,很快就不怕了。”于振海回忆道,随着作战经验渐渐丰富,他慢慢也学会跟敌人“捉迷藏”,“敌来我打,敌跑我追”,灵活的打法让日军疲于奔命,常常被打得丢盔弃甲。
从军作战的日子既危险又艰苦,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往往顶着饥饿战斗,能分到一把谷子已经十分满足。武器的简陋与缺乏也是困扰部队的难题之一,“许多人用的武器是大刀长矛,要用枪,就到战场上捡。”和孩子们回忆抗战经历时,女儿曾好奇战士们如何使用枪械,于振海笑着说,“战场上可没人教,就自己摸索着打。”就是在这样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条件下,他和战友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硬是在一次次战斗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战火无情,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于振海渐渐读懂了战争的残酷——和平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的消息传来,于振海才知道,当初村里同时奔赴军营的8个人,只剩他还活着。岁月流转,走过烽火岁月,等来盛世年华,于振海总是感慨地说,自己是替这些战友们活着。
于振海与妻子柯秀宽。东南网见习记者 杜志鑫 摄
“这是为人民服务,应该的”
在战火中,于振海不仅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更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要跟着对老百姓好的队伍,把所有欺负人的反动派都赶跑。”这是他入党的初心。1946年5月,他加入共产党,暗下决心:要以党员的身份,更勇敢地战斗,完成战友们未竟的心愿。
于振海先后参与平津、淮海、渡江等多场解放战争关键战役,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展示了英勇无畏的风貌。在淮海战役中,身为医保干事的他,冒着炮火一次次冲进阵地抢救伤员。“国民党的飞机天天飞来飞去,往下投弹,声音非常大。”于振海回忆,可他从没想过退缩,“那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战友救回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在炮火中匍匐前进,又是多少次在轰炸间隙为伤员包扎伤口。因为在战场里的突出表现,1946年,于振海被评为战场救护模范。
解放战争胜利后,于振海与柯秀宽相识。当时于振海是第31军92师的一名卫生队长,柯秀宽则在31军卫校担任卫生员。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柯秀宽当年想参军时,也曾遭到父亲的反对,“他说我年纪小,又是女孩子,不让我去冒险。”可柯秀宽骨子里有着一股韧劲,最终冲破阻拦,成为同期报名女孩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人。相同的革命理想、相似的人生选择,让两人一见如故。1953年,他们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这一牵手,便是72年。“他这个人很不错,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红过脸、吵过架。”提起老伴,柯秀宽的眼里满是温柔。婚后生活中,两人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家教上,两人更是严格——要求子女爱国爱家、勤奋踏实。在他们的影响下,子女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作风,始终以父辈为榜样。
随部队来到福建后,于振海在泉州定居下来,他偶尔会想起儿时在老家的时光,回忆在战场杀敌的场景。2018年,于振海一家人一起回了山东老家,在莱州革命历史馆里,于振海看到了当年部队打仗时用过的大刀,他指着展区的武器激动地对儿女说:“你们看,我们当初就是用这些武器,一点点拼下的胜利。”
如今,96岁的于振海依旧珍藏着自己的每一枚纪念勋章。每当有人问起,即便行动不便,他也会坚持自己走到柜子前,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的盒子,轻轻翻开。在他眼里,这些勋章不属于自己一个人,更属于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当别人向他表达敬意时,老人挺直腰背,用略带沙哑却无比认真的嗓音说:“这是为人民服务,应该的。”
一句话,道尽了一位老兵一生的坚守。从稚气少年到白发苍苍,从枪林弹雨中的“战场尖兵”,到和平年代的“卫健老兵”,于振海把“爱党、爱国、爱人民”刻进了骨子里,用一生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用一辈子的艰苦奋斗传承着革命精神,更把勤俭节约、忠诚担当的家风传给了子女。而他的故事,也像一盏灯,照亮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