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帝视科技是业内第一个
把AI技术应用在视频增强上的公司。”
言语间,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创新者
福建帝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算法总监邓炜
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AI影像修复与生成领域
取得不俗成绩
获评2025年“福州工匠”
“90后”邓炜,硕士毕业于福州大学,2018年加入帝视科技。入职初期,邓炜就面临重大挑战——攻克图像视频修复关键技术。当时,老旧、模糊、黑白影像的修复与增强是行业难题。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公司基于自己一篇图像超分辨率(简称超分)的论文开始做视频超分,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做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发现图像超分直接应用在视频超分上没有什么效果。”但邓炜没有退缩,刻苦钻研、日夜奋战,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邓炜带领团队攻克了传统影像处理中的多项技术瓶颈,开发出一系列国际领先的AI图像与视频修复技术。“其中,我们最早把生成对抗网络这个技术应用到视频超分上,视频清晰度显著提升,赢得广泛客户的认可。”邓炜说,“我们说帝视科技是业内第一个把AI技术应用在视频增强里面的公司,就是因为这个。”
依靠这一系列创新技术
邓炜先后申请了13项发明专利
已有3项获得正式授权
“我们是起草单位和起草人。”邓炜参与编制的《GY/T 406-2024视频修复增强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标准,于2024年11月发布,是国内首个视频修复增强国家标准。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兴起,邓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他先后主持研发了超分模型、人像超分模型、黑白图片上色模型、图像填补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及人像生成模型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应用于帝视科技旗下PicMa App等产品中,为用户提供画质增强、照片上色、AI滤镜、AI扩图、AI消除、写真生成和视频生成等丰富的图像处理服务。
“我们最近做的‘AI人像写真生成’算法,是应用于App里的一个功能,用户上传几张自己的照片,我们用算法基于用户的照片训练一个模型,然后可以生成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不同姿势的各种写真照。”邓炜告诉记者,这个算法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基础扩散模型的随机性比较大,生成出来结果很难实现既好看又像用户本人。“很多竞品都选择牺牲一些相似度,让照片更好看,而我们执着于既要图好看又要相似度。于是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在公司的河图大模型下研发了人脸控制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提升人脸相似度。然后,我们还针对各种各样的场景去做适配,最终达到用户想要的效果。”
在上色模型的研发中,邓炜团队同样克服了诸多困难。要准确地为黑白影像赋予合理的色彩,需要对图像内容进行精准的理解和分析。邓炜团队通过引入语义分割和色彩迁移等技术,让上色模型能够智能地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和场景,从而为其添加自然、逼真的色彩。
2022年上线的PicMa App,如今月活跃用户超百万,累计下载量突破1500万,其核心河图大模型顺利通过国家深度合成算法备案,正在进行国家网信办备案。
邓炜团队的技术成果获得广泛认可,促成了帝视科技与Intel、华为、腾讯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累计新增销售额逾8000万元。
邓炜还将帝视科技的AI影像修复技术助力文化传播,与有关机构合作,对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进行修复和数字化处理。
2019年,作为中央电视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纪录片的独家技术供应方,邓炜团队参与了《北京2019》4K宣传片的重制;2021年,他参与了《敢教日月换新天》《见证》等大型文献专题片的制作,将大量黑白、老旧的影像资料进行高清彩色修复;2022年,在北京电视台冬奥会8K纪实频道的建设中,他全程负责技术服务,为全球用户呈现一场高科技、全景式的8K视觉盛宴。
“你看,照片修复之前是黑白的,有划痕;修复之后是彩色的,基本完美了。我们最新的修复效果是:一张破损的老旧照片输进去,一键可变成与现在拍的基本一模一样的照片。”邓炜用PicMa App为记者演示了旧照片修复,在他眼里,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于图像、视频修复与生成领域,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