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两位漳州人的“渡海记”
2025-08-26 16:12 闽南日报


渡海记

开渔时节,千帆竞渡的壮阔画卷在东山湾铺展。海风里,福船船模帆影摇曳,承载着近六百年的海洋记忆徐徐驶来。


工作台前木屑纷飞,非遗传承人吴添才刀削斧凿,复刻着福船的灵魂——从劈波斩浪的渔船到精细入微的船模,水密隔舱、平衡纵帆等古老工艺在他手中变得可感可触。


同一片海域,澳雅头码头碧波荡漾,李利勇带着青少年体验帆船运动


这位海洋文化的践行者,既让帆船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焕发新生,又架起文化产业与公益事业间的桥梁,通过“心帆计划”帮自闭症儿童打开心窗。一老一少,一守一创,他们在东山共同“做好海的文章”。




传福船之“福”

8月的东山湾,从潮湿的海风里隐约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劈波斩浪的福船,正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的一种重要船型,是对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所造尖底海船的统称。作为帆船时代的典型代表,福船结构坚固、容量大、吃水深、操纵性好,适用于远洋航行。


明景泰三年(1452年),铜山水寨迁驻西门澳,带来了福船及造船技艺,奠定了东山造船根基。传承至今的“钉船”技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传承人吴添才手中延续了40余载。


吴添才在制作福船模型 欧东茵 摄


吴添才生于造船世家,是吴家第四代造船传承人。他13岁就跟着父亲在造船厂学艺,从斧、凿、锯、钻等基本功开始,逐渐掌握了安龙骨、装船体、捻缝、张帆等全套造船技术。


福船制造涉及选材、放样、钉造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掌握。为传承这项技艺,他不仅在东山创办传习中心,致力于传统造船技艺的研究,还通过非遗课堂、公益宣讲等形式宣传推广福船文化。


在吴添才的工作室里,摆放着数十件福船模型。这些船模严格按照历史记载的样式制作,细节之处精益求精。“这些船模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海洋文化的传承。”吴添才说道。



▲福船模型

◀古代渔船模型


福船的核心灵魂在于“水密隔舱”技术。这项在当时领先世界的发明,极大增强了船体强度与抗沉性,使福船成为远洋航行的利器。


南宋名相吕颐浩对此有“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赞誉。东山工匠博采浙、粤之长,因地制宜改良船型,打造出能适应东山海域和台湾海峡风浪的本地化福船。


福船之“福”,既是福建之福,更深蕴“福佑平安”“福泽四海”的文化内涵。它是闽人“以海为田、走洋如适市”的勇毅象征。


宋元时期,作为泉州港辐射区,东山见证了福船满载陶瓷、茶叶、丝绸远销东南亚,畅行印度洋的盛景。即便在明清海禁时期,凭借铜山港地利,东山仍是闽粤台澎商舶往来的枢纽,“万船云集,樯桅如林”的情景,续写着海上丝路的繁华。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的造船业得到发展,1954年,东山造船生产合作社成立,而后改为东山县水产造船厂。


1975年至2005年,该厂造木质拖网船近千艘。厂里工匠从外地学来先进技术经验,大力改造传统船型,提高了水泥船、玻璃钢船、钢船等船类的生产水平,推动了东山远洋捕捞的发展。




现代渔船模型 欧东茵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质福船慢慢淡出历史舞台。2004年,经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会同意,东山县博物馆组织一批退休的造船工人,成立“中国水下考古队船模研制所”,着手复原古代东山海船,热爱造船的吴添才欣然加入。


吴添才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及相关资料制作船模。“船模是按比例缩小,该有的配置和大船是一样的。”吴添才说,船模要准确反映实物状态,故其制作工序、用料类别与制作大船无异。


“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年近六旬的吴添才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继续流传下去。他希望通过这些船模,让后人了解福建悠久的造船历史和海洋文化。


如今,古老的澳雅头码头已华丽转身为游艇港湾,迎送游客乘龙骨帆船体验滨海风情。一代代匠人们的福船船模,则化作传播海洋文化的新媒介,让“海丝”记忆焕发新生。




吴添才为青少年介绍渔船模型 欧东茵 摄






架“产业+公益”之

漳州运动健儿卢云秀在奥运帆板赛场夺金,点燃了东山岛的“帆船热”。


李利勇,这位从东山走向职业的帆船健儿,退役后毅然归乡,投身于东山岛蔚蓝。他以海洋文化为纽带,串起产业与公益,让更多人感受海洋的魅力。


依托家乡得天独厚的海洋禀赋,李利勇创立的东山县翔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融合帆船运动培训、海洋旅游、科普教育的产业体系。


基地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帆船文化魅力,更成为青少年海洋科普的重要阵地,2024年已接待研学团队上百个。


“海洋不是终点,而是连接无限可能的起点。”在李利勇看来,海洋文化可与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紧密结合,可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海洋文化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海洋的魅力;海洋文化产业还可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发展海洋特色旅游、推出海洋文化创意产品等,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东山翔业帆船帆板基地(受访者供图)


有了文化产业的助力,李利勇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2020年,李利勇创办青少年海洋公益读书会,倡导“读海洋书、讲海洋故事”的理念。他创新地将帆船运动转化为科普载体,形成“理论学习+水上实操+文化体验”的三维模式,向青少年传授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溺水知识、海洋科技等知识。“我们定期举办读书会,每次都有四五十人参加,守护深蓝的种子已悄然萌芽。”李利勇说。





两岸青少年海洋读书会(受访者供图)


扬帆,驶向心灵港湾。2013年,一次公益活动让李利勇接触到自闭症儿童。他敏锐发现,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帆船运动能平复他们的不安,打开通往外界的窗。不久后,“心帆计划”公益项目应运而生。


解缆、升帆、掌舵……在东山县马銮湾的国家级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帆船缓缓驶离码头,在李利勇的指导帮助下,一群“星星的孩子”渐渐适应了大海的起伏,他们脱去鞋袜,在船尾戏浪,笑声在海面上荡漾。


“希望通过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安抚这群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李利勇说。12年来,他累计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帆船服务超过5000小时,温暖1.2万多个家庭。




李利勇为青少年科普帆船知识(受访者供图)


8月的东山湾,吴添才工作室里,刨花依旧飞舞,诉说着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李利勇的帆船,在产业与公益相通的海域远航。


从福船到帆船,从守护技艺到激活产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东山实践,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愈发令人瞩目。


image.png

2025年8月26日《闽南日报》第4版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