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福州
标题图
罗源非遗传承记!从娃娃学技到全城参与 千年文脉焕新生
2025-08-26 17:49 智慧海都客户端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通讯员 刘其燚 文/图


山海相拥的罗源县,藏着太多动人的“非遗”故事。畲族银匠錾刻时的叮当声穿越街巷,七境茶的醇厚香气萦绕百年,竹竿舞的明快节奏踏响大地——这片人口不足26万的土地上,不仅坐拥2项国家级、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非遗传承“成绩单”:新增7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名县级非遗传承人;福州传统玉石雕刻技艺、罗源礼饼制作技艺、罗源黄酒手工酿造技艺成功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竹朴乡畲院、第二实验幼儿园也获评第九批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


如今的罗源,正以政策为支撑,匠人传帮带,让校园里的孩子、街头的百姓都参与进来,那些曾藏在深巷、隐在山野的传统技艺,正慢慢“活”起来,焕发新光彩。


源推出畲族特色“凤凰髻”“凤凰装”妆照体验项目,通过网红达人探店、短视频传播,视频号单条播放量突破140万次


政策托底

匠人接力传技艺


福建师范大学的美术课堂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畲族服饰传承人兰曲钗手持传统畲族婚服,指尖划过凤凰图腾刺绣,向学生们细细讲解针法技巧与“凤凰涅槃”的文化寓意。台下纸笔沙沙作响,学生们眼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向往。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在高校从容授课的匠人,早年仅初中文化,在众人面前说话都会脸红。兰曲钗的蜕变,是罗源县“非遗人才培育计划”的生动缩影——通过组织专项技艺培训、搭建省级乃至国家级展示平台、对接高校学术资源,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传承人,从“守艺”者变身为“传艺”者。

罗源对非遗的珍视,早在2006年便已启程。2006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刚起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就背着资料袋往乡下跑,踏遍村村寨寨寻找民间老艺人,耐心讲解非遗申报意义,为罗源非遗“家底”完成了第一次系统盘点。2018年,县非遗传承人协会的成立,更让分散的匠人拧成了“一股绳”,技艺交流、资源共享成了常态。


一套“全方位、暖人心”的传承人扶持办法已在罗源落地生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可获约2万元补贴,纳入县人才库享受分类培养,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烦心事”都有专属解决方案。


畲家拳传承人雷师傅如今在各个传承学校系统授课


政策护航下,罗源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领航,省级、市级传承人数量稳步增长。更可贵的是,这些传承人不仅深耕技艺,更主动扛起文化传播的责任。畲家拳传承人雷师傅,从最初进校园管不住课堂纪律,到如今在各个传承学校系统授课,免费教学超200课时;畲族医药传承人雷桃弟、雷月莲,将传统疗法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月营业额超万元,还带动数十名乡亲就业。“传承人的反哺心,是非遗保护最坚实的根基。”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雷全福说。


与此同时,罗源还积极推动非遗“走出去”:畲族服饰、畲族医药等项目先后亮相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福州市十邑春晚,畲族服饰和畲族山歌还走进央视《中国民歌大会》《星光大道》等栏目,让罗源非遗的魅力传遍更广的天地。


溪尾街闽剧艺术特色街区每周“闽韵焕彩、溪尾留声”演出准时开演


文旅融合+IP破圈

实现流量变销量


今年5月,2025年“中国旅游日”福州主题活动在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拉开帷幕。舞台上,畲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跳起《凤凰舞》,裙摆飞扬间赢得阵阵掌声;展位前,七境茶传承人手法娴熟地翻炒茶叶,醇厚茶香引得市民驻足品尝;非遗手作区里,孩子们踮着脚围在艺人身边,认真制作畲族纹样冰箱贴,家长们则忙着选购畲族银饰、畲家乌饭……这样的热闹场景,在罗源已成日常。


近年来,罗源紧扣“畲风海韵”主题,创新文旅业态,让“非遗+文旅”真正火起来、旺起来。一方面,借鉴泉州蟳埔“簪花围”的成功经验,推出畲族特色“凤凰髻”“凤凰装”妆照体验项目,通过网红达人探店、短视频传播,视频号单条播放量突破140万次,成了游客来罗源的“必体验”项目。另一方面,打造溪尾街闽剧艺术特色街区,每周“闽韵焕彩、溪尾留声”演出准时开演,开街至今相关话题网络浏览量超500万次,更吸引汉服妆造、轻饮店等新业态入驻,带动礼饼、肉松等特产销量翻倍,形成“文旅引流、消费增收”的良性循环。


更令人瞩目的是,罗源借力“顶流资源”实现非遗IP破圈。今年“五一”前,联动《上城士》杂志与赵丽颖团队,打造畲族凤凰装数字艺术大片,全网#罗源凤凰装#话题阅读量迅速破百万,成了现象级文化热点。畲乡里、竹朴等商家顺势推出凤凰装妆造套餐、畲族服饰周边产品,成功实现“流量变销量”。


“非遗启蒙”模式已在罗源多所幼儿园推广


抓娃娃启蒙

播撒非遗传承种子

“一、二、三、四,踏!”罗源县实验幼儿园的“后张巷游戏长廊”里,孩子们踩着竹竿舞的节拍蹦跳,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旋律。“传统工坊”内,小朋友们小心翼翼地把艾草塞进布袋,鼻尖萦绕的草木香,成了童年最特别的记忆。


“在我们园里,非遗从不是死板的课程,而是藏在游戏里的快乐体验。”园长薛阳说,四年前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园时,便确定“非遗融入幼儿园游戏”的特色方向,如今已打造“传统工坊”“民俗小镇”等多个主题空间——扎染课上,孩子们用小手染出五彩方巾;畲家拳课堂上,他们跟着老师练起基础招式;印染活动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畲族纹样在纸上绽放。


每学期的“非遗开放日”,更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苎麻传承人带着纺车来园,手把手教孩子搓线织布;畲族银匠展示錾刻技艺时,孩子们好奇地触摸银饰上凹凸的纹样;畲族医药传承人带来草药标本,用“小故事”讲解草药的用处。如今,这种“非遗启蒙”模式已在罗源多所幼儿园推广,而第二实验幼儿园获评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更让这份“从娃娃抓起”的传承实践,有了更专业的平台支撑。


“罗源的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几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合力。”雷全福说。从幼儿园里孩子们与非遗的亲密互动,到传承人的坚守创新;从“非遗+文旅”的火热场景,到“全媒体+”的宣传矩阵:今年以来,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聚焦罗源“畲风海韵”;《罗源丫好卡溜》《罗源畲族风情》等宣传片,更用生动故事展现罗源的山水之美与文化之厚。在罗源,非遗早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老符号,而是街头巷尾的日常风景——是茶馆里冲泡的七境茶香,是市集上售卖的畲族银饰,是孩子们跳竹竿舞时的笑脸。这份千年文脉,正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续写着属于罗源的文化新故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