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市马尾区罗星街道,新港社区曾被单位企业密集、流动人口繁杂、老年人口集中等社区治理难题所困扰。如今,漫步社区,楼栋议事角里居民热烈讨论,银发志愿者步履坚定巡逻巷陌,共建单位的专业服务直抵家门······这幅活力与温情交织的图景背后,是源于新港社区党委以“五心”社区治理工作法为“钥”,创新构建“一核多元”治理格局,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红色网格激活“神经末梢”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根基在楼栋,关键在党建。新港社区党委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以党建为轴,突出“居民自治新生态”的理念,将辖区科学划分为5个网格,构建起“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长五员”服务团队,党小组长牵头,包片成员、楼宇联络员等协同发力,将组织根系深扎至楼道家户。
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当家人”,新港社区在各小区精心打造议事角”“居民议事厅”等实体平台,线上同步开通民情直通车、小微权力监督群。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商、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四民决策”工作法,打造“两评两议两公开”议事品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议家事、决居务,真正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定”。
新港社区组织小区居民于居民议事厅商讨小区停车收费事宜
闽渔新村的停车难题曾是社区“老大难”。小区车位紧张,外来车辆随意进出,物业拟设立门闸收费,居民意见很大,几次协商都不欢而散。社区党委得知后,立刻在居民议事厅组织专场协商会,通过“四民决策”流程,居民代表提出“业主免费,租户与外来车辆合理收费”“增设临时车位” 等建议。经过多番讨论,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如今的闽渔新村,车辆进出有序,邻里间再无因抢车位引发的争执。
志愿星火点亮“万家灯火”
“治理不是少数人的忙碌,而是多数人的参与。”新港社区深谙此理,依托“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关爱服务体系,以“热心”聚民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孵化培育等方式,组建“安居益百分”“平安志愿巡逻队”“‘爱邻’娱乐团”“小小少年团”等24支扎根基层、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让治理力量从“单打独斗”变“千军万马”。
银发志愿服务队
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在“小区治理”中尤为耀眼:“平安志愿巡逻队”是由平均年龄近70岁的热心居民自发组建。退役军人吕焕粦(72 岁)作为 “平安巡逻队” 队长,将队伍分成5组,各小组成员每晚轮流佩戴红袖标,穿梭在楼栋间细致排查安全隐患、收集治理建议。寒来暑往,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小区每寸土地,以坚守筑牢平安防线,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更彰显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蓬勃活力。
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响应机制,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独居老人王阿姨想拍张个人照,在“民情直通车”上一提,社区立即联系阳光学院的志愿者隔天就带着相机上门;暑假孩子没人管,社区团支部联合团区委、马尾区至善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开展了“青春家园·暑期夏令营”活动。点滴微光,汇成星河。近一年来,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开展活动近百场,服务超3000人次,切实把“问题清单” 转化为居民手中温热的“幸福账单”。
区域共建破解“治理难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资源瓶颈,新港社区党委打破“闭门治理”思维,以“齐心”聚合力,深度链接35家共建单位,将12个非公党支部、7个机关事业及学校党组织纳入区域党建“共同体”。截至目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共计541名。这股强大的“外援”与社区内生力量协同作战,让专业力量直至治理一线。
马尾区消防大队、罗星街道安办、新港社区一同开展飞线充电整治行动
闽渔新村的“飞线充电”曾是悬在居民头顶的 “安全隐患”。社区党委联合马尾区消防大队、罗星街道安办现场调研,党员志愿者逐户宣传,最终架设起5处60个充电桩,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居民高大叔说:“以前楼道里电线像蜘蛛网,现在充电桩就在楼下,心里踏实多了!”
马尾区民政局认领“微心愿”为困难群众颁发生活必需品
共建单位的“专长”成了治理“良方”:马尾区纪委监委、区民政局党员认领“微心愿”,为14户困难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开“法律门诊”,调解噪音扰民、漏水纠纷等邻里矛盾 12 起。截至目前,共建力量已帮居民实现“微心愿”251个,完成公益服务65项,昔日的治理难点成了如今的民生亮点。
马尾区纪委监委在职党员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舞”,新港社区党委以党建强引领,以机制活源头,以共建聚合力,织就一张有温度、有韧性的治理网络。它深刻昭示,当组织根系深扎沃土,当志愿星火点亮万家,当共建力量握指成拳,社区治理的“活力密码”就能真正解锁,幸福港湾的美好图景必将在万家灯火中生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