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央视聚焦!揭秘“超级工程”泉州洛阳桥
2025-08-26 10:09 泉州通客户端

千年古桥

中国桥梁史上的“状元”

报道开篇即通过航拍镜头呈现了这座建于北宋嘉祐年间的古桥的恢宏规制:桥体通体由巨大花岗岩石砌筑,现存古桥全长约731米,宽4.5米,现存45座石墩、300余条巨型石板,最长条石约11米、重达10多吨;桥面两侧立有525根石护栏,其中104根为狻猊(龙子)雕柱,兼具艺术与结构功能。桥南桥北更保存着 4 尊宋代护桥石将军、6 座石塔及众多石碑、摩崖石刻,历代修桥碑记清晰记录着古桥的岁月变迁,为研究宋元时期泉州交通、商贸与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东方时空》栏目《文化中国行·看中国古桥》专栏聚焦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建成后,不仅将泉州至福州的交通路线从绕行山路改成经沿海平坦地带直达,更开启了泉州近三个世纪的大规模造桥运动。宋元时期,泉州共建造约170座石桥梁,将港口、码头与城区连成沿海大通道,有力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在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眼中,洛阳桥也堪称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其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2021年,洛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世遗点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营造智慧

宋代“超级工程”三大“黑科技”

报道中,央视报道重点揭秘了洛阳桥作为宋元“世界级工程” 的建桥技艺和营造智慧。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李国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洛阳桥的建造饱含三项至关重要的“黑科技”:“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和“养蛎固基”。

以动画的形式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以动画的形式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当潮水退至最低水位时,让大量渔船向水底抛掷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堤的矮石堤,以解决江底松软的问题,形成桥基。随后工匠们再利用退潮时辰,用花岗条石垒砌在桥基上完成桥墩建造,并将桥墩面向水流的方向,砌造成船尖形状以减少水流冲击。“浮运架梁”法,则是在涨潮的时候,先把巨大的石板安放在船上,慢慢地驶向两个桥墩之中。落潮了,巨大的石板就稳定地安放在桥墩上,船也趁着落潮安全驶离桥墩。最后,在桥墩上人工养殖牡蛎,利用牡蛎吸附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性来保护桥墩,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应用到桥梁建筑的首创。

石雕意趣

千年“守桥人”与狻猊的守护

央视镜头还聚焦了洛阳桥的石雕艺术,展现其兼具实用与美学的文化内涵。报道中,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被称为“千年守桥人”,分别立于桥的南北两端,两两相对,纹饰与神情栩栩如生,既是古桥的守护者,也是研究宋代石雕技艺的珍贵实物。

宋代护桥石将军被称为“千年守桥人”

除石将军外,桥面525根护栏中,104根为雕刻有狻猊的栏柱。狻猊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五子,由龙与狮子所生,继承了二者的威猛刚勇;将其刻于护栏,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增加护栏配重、增强与桥板的结合度,更寄托着百姓对古桥长久安稳的美好愿景。

古今对话

科技守护让“飞虹”历久弥新

报道还特别关注了现代工匠与科技对古桥的守护,展现的正是泉州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努力。近千年来,洛阳桥历经26次修缮,桥面条石颜色、风化程度的差异,正是不同时期修缮的印记——既有宋代初建时的原构件,也有历朝历代增补的条石。

1993年,洛阳桥迎来最近一次修缮,由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大山主持。他介绍,洛阳桥采用“干砌”工艺(无砂浆),为增强稳固性,桥墩石块接缝处设有形似蝴蝶结的铁质结构“燕尾榫”来连接固定石块;修缮时,发现榫槽尚存但生铁缺失,团队遂按原规格铸造生铁补齐,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原有构建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延续古桥生命。

现代科技也为古桥守护提供支撑。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在洛阳桥布设38处监测点,实时监测桥梁水平位移、沉降、振动、湿度、风速及水位变化等数据,尤其针对台风与大潮叠加的风险,系统可第一时间预警,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桥畔烟火

古街活化赋能“世遗+”文旅

穿过洛阳桥,央视镜头转向桥南北两端的古街市集。这里,红砖骑楼、花砖窗棂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活力——这里曾是船货上岸后的“第一分销站”,如今仍是传统商业街区,还藏着影雕、剪瓷雕、石雕、木雕等数百年传承的老手艺,让古桥古镇的故事有了新的串联。

今年以来,洛阳古街引入十多家风格各异的文创商铺,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热闹的市集、丰富的非遗体验和本土文创,正在让老街从传统的生活空间,转变为兼具人气与活力的文化新地标,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客厅。

从宋代“超级工程”到世界遗产,洛阳桥始终承载着泉州人“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的精神图腾。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