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1937年七月初七,炸弹落到漳州一中……
2025-08-25 07:43 闽南日报


走进漳州一中芝山校区,玉兰树掩映的校道尽头,一座红砖灰瓦、中西合璧的建筑静静矗立。


这座已有95年历史的新华楼,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浴火重生,如今楼顶墙面上镶嵌的红五星依然鲜艳夺目。


近日,漳州市政协文史员、漳州一中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林宪杉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揭开了这座地标建筑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也随之娓娓道来。


漳州现存最早的框架楼


“这张是轰炸前的‘干之楼’,多么气派完整;再看这张,轰炸之后,屋顶已是满目疮痍。”林宪杉馆长将两张对比强烈的老照片并排放在桌上,指尖轻点,“这两张照片,就是最直观的‘漳州抗战记忆’。”




林宪杉向记者展示新华楼的前身干之楼被毁坏前后的照片  许文彬 摄


据林宪杉介绍,1930年,福建省教育厅决定合并龙溪初、高中,成立福建省立龙溪中学,并任命民国著名教育家沈裕康为首任校长。沈裕康到任之后,遍访漳州地方热心人士探讨地方教育发展等议题,最终将校址选于芝山。


“在当时的教育学者看来,宋代大儒朱熹曾在芝山读书解经,故后世学子将这里视为重要的文化传承之地。在此建校,既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谋求发展,又能传承地方文化底蕴,激励学子继往开来,实为创办理想学府的最佳选址。”林宪杉说。


这一规划在当时得到了省教育厅批准。校舍于1931年落成,耗资4.6万块银元。当时兴建的教学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和图书馆等,均采用清水红砖外墙、木制楼板和灰瓦坡屋顶的设计,整体风格典雅端庄。


据了解,干之楼(今为新华楼)占地面积为1046.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49.7平方米。它坐北朝南,平面像“山”字,是漳州现存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二层楼。


红砖外墙、灰瓦屋顶,典型的闽南“五脚基”(外廊骑楼)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四根爱奥尼柱,柱头有优雅的涡卷,柱身有凹槽,是闽南现存最精美、最大的同类柱子。最初的屋顶设计有三个三角形山花,中间最大,上面还有花卉浮雕,前面竖着旗杆。”林宪杉指着照片说道。

记录着抗战烽火的楼宇


“得益于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体结构在轰炸中奇迹般地撑住了!这建筑质量,真是了不起。”林宪杉告诉记者,正是这座骨架坚固、设计精良的建筑,在抗战期间顽强抵御了日寇的多次轰炸。


据龙溪中学毕业生王栋炜在漳州一中建校86周年的来信中回忆:1937年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12日)清晨,三架日寇飞机以三角队形空袭漳州,向母校投掷炸弹。


爆炸后,干之楼的礼堂屋顶被炸出两个大窟窿,砖瓦、玻璃和桌椅碎片四溅,现场一片狼藉,学校因此被迫停课。


另有史料记载,1939年9月,日机再次轰炸漳州时,又有炸弹直接命中干之楼,将屋顶彻底炸毁。


“具体遭袭次数已无法考证,但这些影像就是日寇暴行的铁证。”林宪杉说。


773e27e0-28fe-4003-b15d-4116e38c088d.jpg

被轰炸之后的干之楼 许文彬 翻拍


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芝山,修复受损严重的干之楼成为当务之急。1946年,时任校长谢新周成功地从老校友张贞等处筹措到了修复所需的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修复工程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屋顶结构的改造,将原中部及左右两侧的三个三角形山花结构,统一改造成了如今简洁稳固的“凸”字形样式。


这一改造既满足了修复的实际需求,也形成了新华楼最具辨识度的外观特征。修复完成后,“干之楼”三个大字被重新塑于建筑之上。


漳州解放后,干之楼正式更名为新华楼,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1988年,其历史价值获得官方认可,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校方对新华楼进行了多次精心的加固和修缮。


八十年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我们计划将新华楼打造成漳州一中校史博物馆,让它和漳州一中的故事继续传承。”林宪杉馆长轻轻收起那两张历史照片,目光投向眼前这座历经沧桑、由钢筋铁骨铸就的建筑。


这座历经抗战烽火的楼宇,将永远矗立于此,用斑驳的砖墙和修复的痕迹,向后人讲述那段不屈抗争的岁月,让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



2025年8月24日《闽南日报》第5版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