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新区(长乐区)
梅花古镇的青石板路上
一位老者手持红纸与剪刀
将渔家的山海灵韵
化作纸上的鲜活图案
他是刘美寿,梅花剪纸和风灯美术技艺的传承人,他的剪刀剪出了渔家的悲欢,他的风灯照亮了古镇的夜晚,更点亮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路。正如他所言:“这些老手艺是活的,它们应该在街巷中流淌,在人们心里生根。”
刘美寿与剪纸的缘分始于童年
5岁起
他跟随母亲学做灯笼
削竹篾、扎骨架、糊纸绘画
每一步都刻进记忆
6岁时
外婆贴在窗棂上的“福”字纹
母亲为风灯描绘的花草样
成了他最早的“教材”
他记得全家围坐编灯笼的场景:父亲削竹的沙沙声、母亲熬糨糊的香气、弟妹数竹条的欢笑。“那时一盏灯笼能换全家温饱,但比生计更珍贵的,是灯火里的团圆。”
在煤油灯的晕染下,剪刀与红纸的碰撞声伴随他成长,渔家的生活点滴逐渐化为剪纸中的海浪、渔船与渔网。
他的代表作《五福临门》中
寒梅傲雪、鱼群游弋
既传承了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
又注入了渔家人对“年年有余”的质朴祈愿
如今
他制作的风灯不仅延续传统
更成为承载乡愁的符号
老渔民见了他做的微缩渔船模型潸然泪下
年轻人则透过这些作品触摸到渔镇的往昔
“老手艺不能困在旧纸堆里。”刘美寿深谙传承之道。他发现防水丝帛能延长剪纸寿命后,大胆将其用做材料,融入创作。
他创作的《梅园》剪纸还远渡重洋
被英国的同乡购下悬挂于餐厅
让世界看到中国渔村的美
他的风灯更是巧思独具
灯壁内侧贴上剪纸鱼群
烛光摇曳时
墙面上便映出游动的鱼影
仿佛整盏灯都有了生命
他还创新制作镂空灯、走马灯
点燃时如渔火闪烁
成为梅花镇元宵节最动人的风景
刘美寿的艺术世界
不止于剪纸与风灯
他自学书法
字体刚劲有力
制作的微缩古厝、渔船
生动还原了渔港记忆
但他最在意的
是如何让非遗“扎根在乡村的烟火里”
多年来,他走进校园开设“非遗小课堂”,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福字灯欢呼雀跃;他策划民俗展览,吸引游客体验剪纸技艺;他的作品成为当地旅游名片,带动了梅花镇的文化旅游热潮。“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他说,“它能唤醒乡愁,更能为乡村振兴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