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是福建的特色文化,生态文明成果正在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为福文化注入生态文明的新内涵。
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生态文明建设与福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生动形象地展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凡成果,让普通民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准确直观地理解碳减排、碳达标、碳中和等抽象概念,已成为学术界面临的新课题。《共享“碳福”:揭秘绿水青山里的“福”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一书,首创“碳福”概念,为解读福建生态文明成果提供了新视角。
福鼎市前岐镇柯湾村,成片的红树林蔚为壮观。福鼎市林业局供图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陈春彦教授,带领年轻学者在八闽大地开展调查研究,他们走访林农、茶农、艄公、网格员、村两委、“唤鸟人”、大学教授等,切身感受到八闽大地遍布的福文化元素和满目的绿水青山的魅力,提出“碳福”概念,赋予福文化以生态内涵,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与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了独特视角。这也是福建学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位于三洲镇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朱芳彬摄
作为社科普及读物,书中设计了“碳碳”“福福”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以“碳碳”和“福福”结伴环游八闽大地为主线,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故事。在书中,长汀人民津津乐道于象征着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成就的香樟树,述说着“火焰山”变“花果山”的绿色奇迹;武夷山正向首批国家公园迈进,生态茶山“穿衣戴帽”的故事令人向往;武平有理由为中国“林改第一县”的荣誉而骄傲;邵武等地相继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厦门的低碳城市规划令世界为之一亮,“海上花园”城市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闽江口生态保护在福建师大刘剑秋教授等学者的关注下生机盎然;漳州立足“水城、绿城、花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宁德打造生态宜居海湾城市;平潭保护好生态环境“真宝贝”等,基层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与非凡成果,融入当地群众幸福生活,变成“碳福”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美丽、宜居、宜业的环境。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杜潭村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
避免使用深奥的学术语言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即使是“碳福”这一新概念,也在“碳碳”和“福福”两个卡通人物俏皮有趣的对话中变得通俗易懂:过去,人们喜欢“福福”,责怪“碳碳”带来了极端天气,担心降碳减排造成生活的不便,对“碳碳”多有误解。在巡礼八闽大地的过程中,两个小精灵坦诚交流,增加了理解,共同回答了“碳何以为福”“闽何以先福”“碳福到谁家”“碳福咋实现”等有趣的问题,最后两个小精灵携手步入“福道”,为福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碳福”。
书中第一句话说,这是一本关于“福”文化的书,希望它能给您带来福气。“碳福”的提出,将生态文明与福文化有机勾连,将福建省着力打造的福文化品牌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展示新福建新气象。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阐释,“碳福”之“福”有三层含义:一是福建省之“福”;二是“福”文化之“福”;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之“福”。其中,“福”文化是全书的内涵依托,共享碳福是本书的价值追求,八闽大地上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构成本书的核心。当然,“碳福”概念的提出、“碳碳”“福福”的形象构建,既是福建省科学普及出版的新成果,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福建省生态文明成果的新视角。如果再进一步思考,碳福也是全国人民之福,世界之福,福建有幸成为“碳福”之源。未来,可以围绕“碳福”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如果能够以此形成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的特色,则善莫大焉。